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椰子病害

黄化,迅速发展到所有叶片,直至脱落,并能导致芽腐,心叶容易剥离,根系逐渐死亡。植株从发病至死亡一般只需3月至6个月。病原物是类原菌体(MLO)。菌体大小400~2000纳米,传病昆虫介体为叶蝉(Mynduscrudus),寄主范围包括椰子等30多种棕榈科植物。西非与美洲的致死性黄化病有两个重大区别:一是“马来西亚矮种椰子”在西非属高感,而在美洲为高抗,二是在非洲为土传病害,而在美洲被认为是气传。

世界报道30多种,至1990年,中国已发现侵染性病害10余种。为害根的有红根病(Ganoderma lucidum),线虫病(Rotylenchulus reniformis)等。为害茎干的有泻血病等。主要为害叶的有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叶枯病(Pestalotiopsis palmarum),褐斑病(Plenodomus cocogena)等。为害芽的有芽腐病。为害全株的有白线疫病(Corticium penicillatum)。以芽腐病、泻血病为害较大。致死性黄化病、败生病和根萎蔫病为害最大,被称为“椰子三大病害”,红环腐病是中南美洲特有的线虫病,上述四种病害为中国热带作物病害的外检对象。

lethal yellowing

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古巴及美国佛罗里达州,是加勒比海地区的毁灭性病害,使青果脱落,佛焰苞花序轴顶端变黑坏死,以后叶片开始黄化,迅速发展到所有叶片,直至脱落,并能导致芽腐,心叶容易剥离,根系逐渐死亡。植株从发病至死亡一般只需3月至6个月。病原物是类原菌体(MLO)。菌体大小400~2000纳米,传病昆虫介体为叶蝉(Mynduscrudus),寄主范围包括椰子等30多种棕榈科植物。西非与美洲的致死性黄化病有两个重大区别:一是“马来西亚矮种椰子”在西非属高感,而在美洲为高抗,二是在非洲为土传病害,而在美洲被认为是气传。病害控制:美国采用选种较抗病的马来西亚矮生品种;轻病树注射四环素或酸氧四环素,重病树挖除烧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禁止从病区引种。

cadang-cadang

又称黄色斑驳衰退病,菲律宾吕宋岛南部1926年最早发生,具毁灭性,已摧毁1200万株以上椰树。病株叶片有橄榄色病斑,直径12~50毫米,通常幼树不感病,病树经5~15年死亡,属慢死型病害。病原物ccRNA-1,ccRNA-2为类病毒,70年代末才确定,采取严格检疫,禁止从病区引种来控制。

根萎蔫病

是印度南部的一种致死性病害,1882年发现,至1969年已在25万公顷椰园发生,每年损失约3.4亿个椰果。最明显的症状是外轮叶片普遍黄化并枯萎,小叶松软。病因未明,1988年电镜检查发现病组织内存在类菌原体。病害控制:严格检疫,禁止从病区引种,选育抗病品种,清除病株等。

红环腐病

是中南美洲特有病害,病树最老叶片先变黄,不久小叶叶尖变褐枯萎脱落,最终内层叶片变色,若在将病死的椰树茎干齐腰高处横切,距离茎干外表皮3~5厘米的维管束处有一圈宽3~4厘米的橙红色环腐带,病原线虫多集中在此。红环腐带可从茎干向上延伸数米高,再往上便分裂成红色纵向条纹进入叶柄。根系也可被侵染,变色根系组织内有大量幼龄线虫。病原物为椰树细杆滑刃线虫,属垫刃目。雌雄虫均蠕虫状,虫体特别细长。传播介体主要为棕榈象(Rhynchoporus palmarum),其次为蜘蛛、鸟类、老鼠。寄主范围有椰子、可可、油棕、枣椰等。病害控制:严格检疫,禁止从病区引进该病原线虫的寄主植物;叶脉喷施涕灭威等杀线虫剂;选种抗病的马来矮×西非高种椰子杂交种;用异狄氏剂防治棕榈象

芽腐病

又称疫病,最幼嫩的叶片开展后凋萎变褐,逐渐第二轮较嫩叶片凋萎变褐,中央叶蓬很易拔出,最终导致芽腐。病原物为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属卵菌,霜霉目。高温高湿有利发病,矮种椰子比高种椰子感病。病害控制:采取伐倒病株,烧毁病残体,病株周围未发病顶部喷施波尔多液或乙磷铝、瑞毒霉、杀毒矾等保护。

stem bleeding

中国分布于海南,从椰树树干基部裂缝处流出铁锈色粘稠液汁,后变黑色,裂缝处组织腐烂。病原物为奇异长喙壳(Ceratocystis paradoxa),属子囊菌,球壳目,常见的是无性态奇异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 paradoxa),属半知菌、丝孢目。病害控制:彻底挖除病组织并烧毁;在病部涂波尔多浆保护;加强病树施肥管理;防止人畜伤及椰树茎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