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香蕉枯萎病

香芽蕉(Caverdish)抗性稍强;2号小种分布局限于中美洲,只侵染三倍体杂种Blug-goe(ABB),不侵染大蜜哈;3号小种只侵染野生的羯尾蕉属;4号小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和菲律宾卡拉雷群岛,能侵染大蜜哈、香芽蕉,野蕉(BB)及三倍体杂种Bluggoe。1967年中国台湾在香芽蕉品种上发现第一株枯萎病例,大陆上为1号小种,主要为害粉蕉或含有粉蕉系统的香蕉,一般的香蕉较抗病。

由镰刀菌侵害香蕉维管束,导致植株枯萎的一种真菌病害。1904年在美国夏威夷首先发现。

分布和为害

世界产香蕉国大都有发生,以中美洲、牙买加和拉丁美洲的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特别是种植感病品种“大蜜哈”的香蕉输出国;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某些地区,此病不重要。1960年前,中国只发生于广西、台湾,现广东分布较广,1935~1939年仅南美因病毁蕉园4万公顷,中国广东中山县品种过山香严重被害,连片蕉园被毁,1983年统计,台湾5000公顷蕉园中1500公顷约50万株被害。

香蕉受害初期下部叶片边缘及其外边的叶鞘发黄,逐渐向叶片中肋扩展,以致有些叶片整片发黄,迅速枯萎;近叶鞘处叶柄折断,病叶倒垂;病株除顶叶外,所有叶片相继变褐干枯,基部假茎纵裂,最后整株死亡。剖视根茎、球茎、假茎和果柄,其维管束呈红棕色,在变色维管束及其附近的组织内有病菌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病因

病原物为尖孢镰孢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cubense(E.F.smith)Snyder et Hansen],属半知菌,瘤座孢目。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无色,具足细胞,顶端稍尖而微弯,3~5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卵形、卵圆形、无色,单胞或双胞;菌核蓝黑色;厚壁孢子椭圆形至球形,顶生或间生,单生或2个串生。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底面呈淡紫色-紫蓝色或橙色。病菌有4个生理小种:1号小种世界分布,品种“大蜜哈”最感病,香芽蕉(Caverdish)抗性稍强;2号小种分布局限于中美洲,只侵染三倍体杂种Blug-goe(ABB),不侵染大蜜哈;3号小种只侵染野生的羯尾蕉属;4号小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和菲律宾卡拉雷群岛,能侵染大蜜哈、香芽蕉,野蕉(BB)及三倍体杂种Bluggoe。1967年中国台湾在香芽蕉品种上发现第一株枯萎病例,大陆上为1号小种,主要为害粉蕉或含有粉蕉系统的香蕉,一般的香蕉较抗病。寄主范围主要是芭蕉属植物,大蜜哈品种为三倍体(AAA),最感病、粉蕉、西贡蕉也较感病,大蕉和大多数香蕉品种高度抗病或抗病。海里康(Heliconia caribaea)是唯一的野生寄主植物。天气多雨、温度较高时病害严重,土壤pH6以下,沙壤土、肥力低、土质粘重、排水不良、下层土渗透性差和香蕉穿孔线虫发生数量较多的地块,均有利病害发生。土壤带菌量是个重要因素,如带菌量少,虽然根可被侵染,但植株仍有抗病性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初侵染源主要为带病的吸芽和病土。越冬的根茎是最感病的,其次是新的吸芽。厚壁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年至十几年,土壤中的病菌由幼根或受伤的根茎,假茎侵入,并从维管束组织向薄壁组织扩展。病菌还可由发病母株的根茎经吸芽导管蔓延到吸芽内,随带病吸芽作繁殖材料而传播。

病害控制

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苗,自别的国家引入种苗应在隔离区试植一年;无病区高速繁殖无病种苗种;病区停种粉蕉等感病品种,改种抗病性较强的香蕉,发现病株就地烧毁,并用石灰消毒病穴。除植物检疫外抗病育种是最有效的控制途径,已知唯一的二倍体(AA)食用香蕉Sucrier是高抗的,三倍体的Blug-goe虽不抗小种2号,但对广泛分布的小种1号具抗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