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仁果早期落叶病

引起苹果及梨等仁果叶片提前脱落的真菌性病害。中国常见的有褐斑病、圆斑病、灰斑病、轮斑病与斑点病。以褐斑病和斑点病最重要,主要为害苹果,灰斑病、轮斑病也常发生于梨树。分布和为害褐斑、圆斑、灰斑及轮斑病在各苹果产区有分布

引起苹果及梨等仁果叶片提前脱落的真菌性病害。中国常见的有褐斑病、圆斑病、灰斑病、轮斑病与斑点病。以褐斑病和斑点病最重要,主要为害苹果,灰斑病、轮斑病也常发生于梨树。

分布和为害

褐斑、圆斑、灰斑及轮斑病在各苹果产区有分布;斑点病(又称斑点性落叶病)是近年发展快为害重的早期落叶病,主要发生在元帅系统的苹果品种上,日本发现于50年代中期发生普遍,为害严重,中国发现于1970年后,目前在辽宁、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及北京等地发生,并随元帅系统品种推广而逐步扩大。前4种病害中以褐斑病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尤其在雨量较充足的云、贵、川及江淮地带,遇雨季提早来临和雨量偏多年份常流行成灾。6月至7月大量落叶,幼果脱落或不能长大,树势衰弱,夏季高温主干及大枝易受日灼,秋季出现二次开花,冬季及早春易遭冻害,导致腐烂病及干腐病发生。病菌除为害叶片外,亦侵染果实。

受褐斑病菌侵染后,叶片出现三种类型病斑,即褐斑型、针芒型及混合型。褐斑型症状为圆形或近圆形的黑褐色斑,周缘黄色,外缘具黄绿色晕圈,斑上有许多黑色小粒(分生孢子盘),呈同心轮纹状排列;针芒型病斑形状不规则,以黑色菌索向四周辐射状生长,病斑小而多。斑上密生黑色小粒,但不呈轮纹状排列,病斑周缘及背面仍保持绿色,外缘叶肉黄化,病斑多时导致病叶黄化脱落。两类病斑分别发生或在同一叶片上混合发生。混合型病斑较褐斑型病斑大且不规则形,病斑上的黑色小粒不呈轮纹状排列,病斑周缘保持绿色。果实受侵染后果面发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稍凹陷黑色斑,病斑下面果肉局部干缩坏死呈海绵状,斑上面亦有黑色小粒。

斑点病主要发生在嫩梢叶片上,秋梢受害重,亦为害嫩枝及果实。叶斑初为褐色小点,扩大后变红褐色,边缘紫褐色,病斑中心常出现一深色斑点或深色环纹,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面均发生墨绿色至黑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稍后,病斑相互愈合,呈不规则形,颜色由褐变灰白,干枯或破裂,一张叶片上的病斑数多达百余个。嫩枝受侵染后,皮孔突起,芽周变黑凹陷坏死,边缘开裂。幼果受侵染后出现黑点型或疮痂型病斑。

圆斑病及灰斑病的病斑圆形,边缘清晰,直径约0.5厘米,前者病斑红褐色,边缘紫褐色,内有一个圈纹,病斑中央有一个黑色小粒(病菌分生孢子器);后者病斑灰白色,有光泽,斑中散生数个黑色小粒点。

轮斑病多发生在叶缘,病斑半圆形或近圆形,较大,具明显轮纹。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发生黑色或墨绿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病因

褐斑病的病原物为苹果双孢[Marssonina caronaria(Ell.et Davis)Davis],属子囊菌,柔膜菌目。无性态为苹果盘二孢,属半知菌,黑盘孢目。褐斑病菌的有性态已在云南、山东发现,子囊果为子囊盘,子囊栅状排列,内有8个双胞无色子囊孢子。无性态分生孢子呈葫芦形,无色,双胞,上部细胞较大近圆形,下部细胞较小近锥形,每个细胞中常有2个油球。除为害苹果外,还可侵染沙果、海棠、山定子等。圆斑病和灰斑病病原物分别为孤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soli-taria Ellis et Ev.)和梨叶点霉(P.pirina Sacc.),均属半知菌,球壳孢目。圆斑病菌及灰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形状大小近似,分生孢子均呈椭圆形,单胞,无色,但大小略有差别,前者为7~11×6~8.5(微米),后者为3.4~6.9×2.4~4.5(微米)。轮斑病病原物为苹果链格孢(Alternaria mali Roberts),属半知菌,丝孢目。斑点病病原菌是轮斑病菌的一个强毒性菌系。轮斑病菌及斑点病菌的分生孢子形态一致,短棒锤形,5~8个串生,暗褐色,多胞,具2~5个横隔和1~3个纵隔。不同的是斑点病菌能分泌一种致病力强、对热稳定的特异性毒素Alternariolide。在25~26℃下,分生孢子容易萌发,在蒸馏水中经4小时,萌发率达86%。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18~25℃,最适pH值6~7,在蒸馏水中萌发率低,1%琼脂可促进孢子萌发。

早期落叶病的发生与品种有关,红玉、国光、元帅、金帅、倭锦、香蕉等品种易感褐斑病、圆斑病;元帅、红星、青香蕉、富士、印度等易感斑点病。此外,同一品种树势衰弱的,感病性加重。雨季提早来临,降雨量偏高,雨日多和雾重湿度大,有利病害发生和流行。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褐斑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落叶上越冬,或以产囊体菌丝团在落叶上越冬;灰斑病及圆斑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及病枝上越冬;斑点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落叶上越冬,日本报道主要以菌丝体在枝条病组织及皮孔中越冬。各种病菌都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再侵染,其中褐斑病菌也可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病菌孢子主要靠气流及雨水传播、萌发后直接侵入。雾重、湿度大、叶面保持湿润状态有利病菌孢子萌发和侵入。褐斑病菌多从叶背面侵入叶片。斑点病菌只能侵染展叶期20天内的嫩叶,成长叶片不受侵染。病菌侵入后的潜育期,褐斑病3~21天;斑点病1~3天,病菌侵入后几小时就可分泌毒素,人工接种后12小时,叶片表面出现针头大小的红褐色小斑。山东5月上旬、辽宁5月下旬开始出现病叶,7月上旬到8月为发病高峰。9月份以后平稳发展,至10月中下旬停止发展。影响每年病害发生迟早的主导因素是雨水,雨季来临早,降雨量多的年份发病重。此外,树势弱,果园排水不良,通风透光条件差有利病害发生。

病害控制

冬季清除落叶,剪除病枯枝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源;多施有机肥及磷、钾肥提高抗病力;改善果园排水及通风透光,有条件地方推广地膜覆盖;生长期喷药保护,一般在落花后10~20天开始喷第一次药,常用杀菌剂有多菌灵、甲基硫菌磷、扑海因及波尔多液等。斑点病发生重的果园应喷多氧霉素、大富丹、克菌丹及扑海因。防治关键在喷好第一、二次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