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侵染性病害

植物受病原物寄生引起有传染能力的病害。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是病原物、寄主植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经过进一步发展使病害蔓延或流行。引起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类群有真菌、细菌(类细菌、类菌原体、螺原体)、病毒(类病毒)、线虫和寄生性高等植物,还有少数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植物受病原物寄生引起有传染能力的病害。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是病原物、寄主植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经过进一步发展使病害蔓延或流行。引起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类群有真菌、细菌(类细菌、类菌原体、螺原体)、病毒(类病毒)、线虫和寄生性高等植物,还有少数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这些病原物的共同特性是对植物有寄生能力和致病能力,在寄主植物体上生长发育和产生大量繁殖体,致使寄主植物发生病变,通过传播到达健株或健部再次引起新的侵染。

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 病原物具有从活的寄主植物细胞组织内掠夺养分的能力称为寄生性。具有寄生能力的微生物才能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同时又能产生某些酶、毒素和激素等代谢产物,对寄主植物细胞的生理功能进行毒害或破坏,从而使寄主植物发生病变,称为致病性。这是病原物的两种属性,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病原物通过有性杂交、体细胞重组、异核现象和突变等引起变异。兼性寄生的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细胞组织的毒害或破坏能力较大,寄主范围较广。寄生性较强的,尤其是一些营专性寄生的病原物,必需从活的寄主植物细胞组织中掠夺养分,不能在死亡的植株上生长繁殖,对营养要求严格,寄主范围一般较窄,不能或很难在培养基上生长。

病害发生

病原物能引起侵染的个体及其任何部分称为接种体(inoculum)。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是病原物接种体,从越冬(或越夏)场所通过传播到达感病寄主植物的表面,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引起初侵染,使寄主植物个体发病。病原物的侵染过程通常区分为侵入、潜育和发病三个顺序阶段,当病原物作用于寄主植物时,寄主植物发生相应的反应,病原物的侵入和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受寄主抗侵入和抗扩展的影响。病害能否顺利发生和扩展,因病原物与寄主的组合、寄主的抗病性以及寄主所处的环境条件而异。能顺利完成侵染过程的,在发病株上出现变色、腐烂、萎蔫、畸形等病状,大多数种类病原物在病部产生大量繁殖体,构成各种症状,多数症状可存留到病株生命的结束。

病害发展

在同一个生长季节中,初侵染的病原物寄主个体发病株上产生的繁殖体,通过一定的传播或传染途径,再一次侵染同种寄主的健株或健部,导致寄主群体发病。再侵染的次数、引起病害的轻重以及病害能否流行和流行程度,取决于病原物繁殖的速度和数量、寄主的抗病性水平以及适宜发病和流行的环境因素的相互配合。

病害循环

当寄主植物处于休眠期,病原物即转入越冬(或越夏)阶段,以渡过不良的生活环境,当寄主植物再生长时,病原物会重新侵染。不同种类病原物越冬(或越夏)方式和场所不同,并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能顺利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成为下一个生长季节的病害初侵染源,通过传播或传染,引起寄主个体发病,而完成病害循环,病害得以延续。

病害控制

不同种类的侵染性病害,其防治措施不尽相同,原则上有清除侵染源、控制病原物在田间扩散、改变田间有利的发病条件和增强寄主植物的抗病性等综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