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茉莉白绢病

由罗耳阿太菌为害茉莉花根与根颈使植株死亡的真菌病害。分布和为害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均有发生。在苗圃、花房、田间都能为害,冬季温室和大棚栽培时危害尤为猖獗,重病区发病率可达40%~50%,造成严重损失。病菌主要为害根颈部和根部,呈黄褐色湿腐,病部皮层腐烂,潮湿环境中表面生大量白色菌丝体,辐射状蔓延,形成白色绢丝状网膜,整个盆土可被白色菌丝所覆盖,在菌丝体间产生油菜籽状菌核,初为白色,渐为茶褐色。发病初期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不易发现,后期根部、根颈部皮层破坏和腐烂,水分、养分输送受阻,地上部逐渐萎蔫,叶呈淡黄色,最后全株枯萎、死亡。病因病原物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属担子菌,非褶菌目。自然条件下不常发生。无性态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属半知菌,无孢目。不产生分生孢子,形成菌核。菌核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外层褐色,内部白色。土壤习居菌,寄主植物达200余种,包括兰花、君子兰、蝴蝶兰、玉簪、松鼠尾、冬珊瑚、瓜叶菊等,以及许多大田作物、果树、蔬菜、药材、茶等经济作物。幼龄植株抗病力弱,适宜条件下从发病到死亡仅7天左右;老龄植株抗病力较强,发病后到

由罗耳阿太菌为害茉莉花根与根颈使植株死亡的真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均有发生。在苗圃、花房、田间都能为害,冬季温室和大棚栽培时危害尤为猖獗,重病区发病率可达40%~50%,造成严重损失。病菌主要为害根颈部和根部,呈黄褐色湿腐,病部皮层腐烂,潮湿环境中表面生大量白色菌丝体,辐射状蔓延,形成白色绢丝状网膜,整个盆土可被白色菌丝所覆盖,在菌丝体间产生油菜籽状菌核,初为白色,渐为茶褐色。发病初期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不易发现,后期根部、根颈部皮层破坏和腐烂,水分、养分输送受阻,地上部逐渐萎蔫,叶呈淡黄色,最后全株枯萎、死亡。

病因

病原物为罗耳阿太菌(Athelia rolfsii),属担子菌,非褶菌目。自然条件下不常发生。无性态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属半知菌,无孢目。不产生分生孢子,形成菌核。菌核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外层褐色,内部白色。土壤习居菌,寄主植物达200余种,包括兰花、君子兰、蝴蝶兰、玉簪、松鼠尾、冬珊瑚、瓜叶菊等,以及许多大田作物、果树、蔬菜、药材、茶等经济作物。幼龄植株抗病力弱,适宜条件下从发病到死亡仅7天左右;老龄植株抗病力较强,发病后到整株死亡需要1~2年。病害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和植株不同生长阶段的抗病性有密切关系。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十分迅速。连作或前作为感病植物、土壤潮湿、相对湿度处于或接近饱和状态,病害发生严重。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存活5~6年,在适宜条件时萌发,直接侵入或伤口侵入,病菌菌丝体在土壤中伸展蔓延,或随流水和栽培操作而传播,不断扩大为害。梅雨季节及高温多雨的秋季为露地栽培的发病高峰期。

病害控制

选用无病苗木和无病土,或播前土壤用五氢硝基苯消毒;露地栽培注意排水,温室、大棚栽培要控制浇水,并注意适当通风;及时拔除、销毁病株;初发病时可用多菌灵、速克灵或退菌脱浇灌;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麸皮制剂药土施于盆面,防效可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