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柞蚕饰腹寄蝇病

由柞蚕饰腹寄蝇寄生在蚕体内而引起的一种柞蚕寄生虫病。本病在中国辽宁、吉林省柞蚕区发生和为害。辽宁地区如不采取防治,平均发病率为70%左右,高者达100%,致使春蚕收蛹茧甚少,秋蚕趋于绝种的境地。病原柞蚕饰腹寄蝇属中国寄蝇科,饰腹寄蝇属,学名为Blepharipa tibialis Chao。成虫雄蝇体长11~13毫米,翅展为21.2~23.7毫米,体为黑色,粉被灰色,较雌蝇稀薄。

由柞蚕饰腹寄蝇寄生在蚕体内而引起的一种柞蚕寄生虫病。本病在中国辽宁、吉林省柞蚕区发生和为害。辽宁地区如不采取防治,平均发病率为70%左右,高者达100%,致使春蚕收蛹茧甚少,秋蚕趋于绝种的境地。

病原

柞蚕饰腹寄蝇属中国寄蝇科,饰腹寄蝇属,学名为Blepharipa tibialis Chao。成虫雄蝇体长11~13毫米,翅展为21.2~23.7毫米,体为黑色,粉被灰色,较雌蝇稀薄。胸部被浓密的黑毛,灰色或灰黄色粉被。腹侧棕红色斑纹明显,翅较窄而长,翅灰色半透明。跗节大。雌蝇体长10~12毫米,体型较雄蝇小,体色灰黑,腹两侧的棕黄色斑纹不明显。全身被浓厚的灰色粉被。头部有外顶棕,两侧各具有两根外侧额鬃。后足胫节前背鬃长短不一,排列疏松,跗节小。卵为卵圆形,前端稍尖,后端圆。为浅灰色半透明,卵壳表面具有多角形花纹。卵长为0.31毫米,卵宽为0.18毫米。幼虫初出卵时全身透明。老熟幼虫为黄白色,体长为100~135毫米。头部有一对尖锐的口钩,口钩的上方两侧有两对瘤状突起。第2体节后缘有黄褐色前气门群,由5个小气门组成。第5体节的两侧有1对圆孔,第12体节向内凹陷,有1对后气门。蛹长椭圆形,前端略细,而后端粗较钝。蛹长9.8~11.5毫米,宽4.0~5.3毫米。呈黑褐色,蛹表面平滑,无突起。环节间以黑色条纹区分。在辽宁省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越冬蛹于5月上旬开始羽化,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幼虫(蛆)在蚕体内寄生期间20~40天。7月上旬在柞蚕结茧后,幼虫穿破茧壳脱出,钻入土中化蛹,以蛹态越冬。成虫多在白天羽化,羽化后在越冬场所附近的林间活动和交配。到了产卵期,雌蝇飞到养蚕场里,寻找柞蚕寄生。羽化的雌雄蝇当天即可交配。交配后经过一段时间补充营养,卵巢即开始排卵,通过输卵管将受精卵积累在阴道内。

柞蚕饰腹寄蝇(雌)

传染

饰腹寄蝇在产卵前先落在有蚕的柞叶面上,在柞蚕周围爬行徘徊,寻找产卵位置和时机,当柞蚕大量食叶时,便在柞叶即将被柞蚕摄食的部位产卵。蝇卵产出时表面带有粘液,卵粒都粘在一起,并粘附在柞叶上。2~5分钟内蝇卵即被柞蚕吃进消化管里,孵化后,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蚕的体腔,寄生在蚕的瘤状突起下面,形成白色透明包囊。幼虫在包囊里发育极为缓慢,待柞蚕发育至吐丝结茧时期,幼虫才破囊而出,钻到寄主的气门下方,以体驱的后端与气门相接,至此幼虫则破坏蚕体内组织,大量吸食寄主营养,很快完成幼虫期发育,并将寄主致死在化蛹之前。饰腹寄蝇从柞蚕3龄开始寄生,早寄生的在寄主体内36~40天,晚寄生的为20~24天。无论早寄生的或晚寄生的幼虫,从蚕体脱出时期都在柞蚕吐丝结茧第7天开始脱出。幼虫一般都在白天脱出,脱离寄生体以后,立即落地钻入土中,经20小时化蛹。

病症

由于幼虫寄生在蚕的气门线附近的瘤状突起下方吸取营养,并破坏其生理机能,因而被寄生的柞蚕在5龄时呈现刚毛丛卷曲或脱落、毛丛基部的蓝色辉点消失的现象,这是被寄生的最明显症候,也是诊断被寄生蚕的主要依据。

防治

采用灭蚕蝇三号和灭蚕蝇一号防治是目前有效的防治方法。灭蚕蝇三号的应用浓度为0.025%,灭蚕蝇一号的应用浓度为0.05~0.08%。在柞蚕5龄4~8天时可施药防治。经过药剂处理的被寄生蚕,可使体内寄蝇幼蛆死亡,柞蚕恢复健康,照常化蛹,效果可达94.6~98.8%。此法药效稳定,简便易行,不影响寄蝇寄生其它农林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