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化肥试验网

研究化学肥料合理使用的全国性协作组织。肥料的使用与气候、土壤、作物以及田间管理等有密切联系,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条件不同,为了明确不同地区、不同土壤、不同作物需要的肥料种类和最有效的施用技术,需要组织一个或几个地区甚至全国的联合试验。化肥试验网为国家的化肥计划生产、合理分配和科学施用提供依据。发展简况1957年,中国农业部发出文件,正式建立全国化学肥料试验网(简称化肥网,下同)。

研究化学肥料合理使用的全国性协作组织。肥料的使用与气候、土壤、作物以及田间管理等有密切联系,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条件不同,为了明确不同地区、不同土壤、不同作物需要的肥料种类和最有效的施用技术,需要组织一个或几个地区甚至全国的联合试验。化肥试验网为国家的化肥计划生产、合理分配和科学施用提供依据。

发展简况

1957年,中国农业部发出文件,正式建立全国化学肥料试验网(简称化肥网,下同)。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负责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科学院(所)土壤肥料研究所(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专业研究所和部分农业院校参加协作,各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和专业所组织某一省或某一类经济作物的二级试验网。化肥网的工作于1966年曾一度中断,至1973年4月恢复。所需经费由国家农业部等主管部门提供。

研究内容及主要业绩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各个时期化肥使用和化肥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确定研究内容,制订统一的研究计划和试验方案,并组织实施。化肥网的中心工作是研究氮、磷、钾化肥的肥效及提高肥效的技术措施。按时间顺序,化肥网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

肯定氮、磷、钾化肥的肥效

1956~1962年完成了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十余种作物上的氮、磷、钾化肥肥效试验。初步探明了它们在不同作物上的增产效果及有效施用技术,明确了在中国以氮肥的增产作用最为显著,是农业生产中最为迫切需要的化肥。氮肥不仅对粮、棉、油、薯类作物增产明显,对其他经济作物、果树和蔬菜的增产幅度也较大。磷肥肥效除在油菜上稍高于氮肥外,在其他作物上均低于氮肥。当时钾肥的肥效很差。此外,还明确了硝态氮肥在水田的肥效不如铵态氮肥。碳铵在小麦、棉花、玉米等旱作上施用,肥效不如硫铵。另外,还初步明确了一些作物施用氮肥效果最为明显的时期。

在磷肥施用技术方面的成果

60年代初发现中国南方某些低产稻田,稻苗“坐秋”、“僵苗”的原因是由单施氮肥缺磷所致,探明了氮肥配施磷肥可使水稻大幅度增产,并证实了:①磷肥的肥效与土壤中的速效磷含量密切相关。土壤速效磷含量低,施用磷肥效果较好;②磷肥肥效因作物而异。以豆科作物(包括绿肥)、油菜施磷效果最为突出,其次是冬小麦,而夏玉米和水稻肥效稍差。同时,总结出了低产田施磷,豆科作物以磷增氮,禾本科作物氮磷配合以及磷肥做基肥或种肥集中施,水稻蘸秧根等一套经济有效的磷肥施用技术;③通过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研究明确了磷矿粉直接施用的效果。并证明磷矿粉施用效果与下列因素有关:第一与磷矿粉的性质有关。研究证明,凡结晶细,结构疏松的磷矿(如广西的溶洞型磷矿、进口的摩洛哥磷矿),枸溶性磷占总磷量的比例高(占15%或更高),直接施用肥效较大。反之,结晶良好、棱角清晰,结构致密,枸溶性磷占总磷量低的磷矿(如海州磷矿),直接施用当季效果都不明显。其次,与土壤酸碱度有关。土壤的pH值越低,施用磷矿粉的效果越好。一般在pH值5.5以下的缺磷土壤施用磷矿粉大多有效;在石灰性土壤上磷矿粉的肥效一般都不明显。第三,不同作物种类对磷矿粉中磷的吸收能力有明显的差异。肥田萝卜、养麦、油菜、豌豆等吸磷能力强。紫云英、田菁、花生、大豆等次之;小麦、水稻、谷子等吸磷能力较弱。第四,与施用次数和施用量有关。磷矿粉的后效长,在连续施用或一次施用量过高,其后季作物施用磷矿粉,肥效欠佳。

在氮肥施用技术方面的成果

70年代初化肥网曾组织过全国范围的氮肥深施试验和示范推广,大幅度提高了氮肥肥效。所谓深施,即氮肥作底肥,施肥深度不超过耕作层,作追肥时深度为6~10厘米。从南到北各种深施方法都明显提高了氮肥的肥效。一般比表施提高肥效10%~20%。80年代,为解决碳铵的深追肥问题,农机与农艺相结合,设计制造了用于粉状碳铵(不造粒)追肥的专用机器,解决了碳铵在机械施用时的堵塞和架空问题。排肥均匀,深度达6厘米以上。根据在黄淮海平原多年多点的试验结果,在小麦、玉米上碳铵深施比表施肥效提高近一倍。

探明了钾肥肥效及施用条件

通过南方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试验基本明确了钾肥在中国的肥效及演变规律。自50年代以来的试验证明钾肥的肥效由无效到有效,由低效到逐步提高的过程;60年代中期,发现在长江以南地区显效;70年代中期以后,施用钾肥的增产幅度增高。根据70年代广东、浙江、湖南等省的试验和1982~1989年化肥网南方钾肥协作组共计2000余次的田间试验结果指出,钾肥在南方16种作物上不仅有增产效果,而且可增强作物的抗病、抗逆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在北方也发现了一些局部缺钾的地区。钾肥对当季作物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同时也受土壤缓效钾含量及其释放程度的影响。氮肥的施用水平和氮磷钾的合理搭配以及是否施用有机肥料,也是影响钾肥肥效的主要因素。此外,钾肥肥效还与作物品种有关,如对高产矮秆和杂交稻品种肥效较为明显。

完成全国化肥区划

化肥网于1981~1983年第二次有组织地在全国进行了氮、磷、钾化肥肥效、适宜用量和比例等5000余个的田间试验;三年的不同用量和比例的试验结果指出,80年代,对水稻获得最高纯收益的平均化肥用量为每公顷183千克(纯养分),氮、磷、钾比例(N∶P2O5∶K2O)为1∶0.34∶0.35;小麦为每公顷171千克,氮、磷比为1∶0.63;玉米为每公顷169.5千克,氮、磷比为1∶0.55。三种主要粮食作物上获得最高纯收益的氮肥用量均为每公顷105~112.5千克。在适宜的氮、磷、钾配比下每公斤纯养分可增产粮食10千克左右。进一步增加化肥用量,虽可继续增产,但肥效和经济效益有所下降。试验结果还表明,70年代以后,各地随着氮化肥用量的增加,使氮、磷、钾比例失调,从而导致氮肥肥效下降,但不同地区,不同作物肥效下降程度不一;磷肥在南方水稻土上肥效呈下降趋势,而在北方小麦、玉米上肥效则有上升;钾肥肥效在南方趋于明显,在广东、广西地区肥效甚至超过磷肥,但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和粮食作物上仍未显效。综观全局,80年代中国氮肥肥效>磷肥>钾肥的总趋势没有改变。

同期进行的200余个高浓度复合肥与等养分量的单元化肥混合肥的肥效对比结果说明,不论是氮磷二元复合肥还是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与等养分的单元化肥比较,基本上是等量等效。

在1981~1983年大量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养分、作物布局和产量进行分区整理,于1986年完成了中国化肥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