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的施肥渊源

中国的施肥历史悠久、成就卓著。随着社会发展的兴衰,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前8世纪)在《诗经·周颂·良耜》的诗篇中即有“以蓐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的歌咏。说明在当时已认识到拔除田间杂草,烂朽以后,有促进黍稷生长的效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富国篇》有“掩地表亩,刺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说明当时施肥已相当普遍。

中国的施肥历史悠久、成就卓著。随着社会发展的兴衰,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前8世纪)在《诗经·周颂·良耜》的诗篇中即有“以蓐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的歌咏。说明在当时已认识到拔除田间杂草,烂朽以后,有促进黍稷生长的效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富国篇》有“掩地表亩,刺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说明当时施肥已相当普遍。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周礼·地官·草人》介绍的“土化之法”,即利用不同的畜粪来改良不同的土壤。战国末和汉初的《吕氏春秋·季夏纪》中提出的“季夏之月……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是利用夏季高温,促使杂草腐烂,提高土壤肥力。在汉代,已经十分重视养猪积肥,而且强调要用腐熟后的人畜粪尿,《氾胜之书》中载有的“溷中熟粪”就是指厕所里的熟粪而言的。在此期间施肥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明确提出对禾(即粟)、黍、麦、稻、稗、大豆、小豆、枲(纤维用大麻)、麻(种子用大麻)、瓜、瓠(葫芦)、芋、桑等13种作物进行施肥,并根据各种不同作物对肥料需求和栽培方式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施肥时期、施肥量及施肥方法。《氾胜之书》已经将肥料分作基肥、种肥、追肥和特殊的溲种法等四种施用方法。当时施用的基肥有大田漫撒和集中施肥两种方式。《氾胜之书》称:“种枲,春冻解,耕治其土。春草生,布粪田,复耕,平摩之”。“种芋法:宜择肥缓土,近水处,和柔、粪之”。以上是大田漫撒施基肥。集中施基肥,主要用于区种法。

如《氾胜之书·种瓠法》:“以三月耕良田十亩,作区,方深一尺(指每区一尺见方,一尺深),以杵筑之,令可居泽。相去一步(指区和区间相距一步),区种四实(指每区播四颗种子),蚕矢一斗与土粪合”。又《种芋法》说:“区方深皆三尺,取豆萁(大豆的茎秆)纳区中,足践之,厚尺5寸,取区上湿土与粪和之。纳区中萁上,令厚二尺二寸。以水浇之,足践,令保泽”。种肥在《氾胜之书》中有详细记载,“薄田不能粪者,以原蚕矢杂种种之,则禾不虫”。又:“取雪汁,渍原蚕矢五,六日,待释,手援之,和谷种之,能御旱”。《氾胜之书·麦篇》中提到:“当种麦,若天旱无泽,则薄渍麦种。以酢浆并蚕矢夜半渍,向晨投之,令与白露俱下。酢浆令麦耐旱,蚕矢令麦忍寒”。这是一种浸种兼拌种的办法。中国文献上最早记载追肥技术(包括施用量和施用时期)的是在《氾胜之书·种麻》中:“麻(指以收种子为目的的大麻)生布叶,锄之,率九尺一树(树即株),树高一尺,以蚕矢粪之,树三升(每株施三升),无蚕矢,以溷中熟粪粪之,亦善,树一升”。可见,汉时已强调用熟粪作追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突出成就是人工栽培绿肥肥田的经验。西晋(3世纪)郭义恭的《广志》称:“苕草,色青黄,紫华,十二月稻下种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北魏(6世纪)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进一步肯定了绿肥的增产效果。如《耕田第一》中提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种,七月八月犁掩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

唐、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的重大进步是认识到施肥能改良土壤。唐朝韩鄂拚在《四时纂要》中记述了果、蔬、药材等30多种作物施用基肥和追肥的肥效。8世纪前后,后人在《齐民要术》中补入《杂说》篇,描述了厩肥的制作过程。南宋农学家陈旉的《农书》中提出:“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常新壮矣”。同时他还提出了一套施肥、土壤耕作和土地利用规划等一整套使地力常新的技术原则。元代《王祯农书》,又将以往的多粪肥田和施肥改土的经验,概括为“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地”的“粪壤”的理论。这一时期的肥料种类已增加到60余种。陈旉的《农书》中就列举了大粪(人粪)、鸡粪、苗粪(指栽培的绿肥作物)、草粪(利用野草、树叶、杂草作肥料)、火粪(指熏土、熏肥等肥料)、泥粪(沟塘泥掺和大粪)等。此外,还有禽兽毛羽、体肌和蚕沙(蚕的排泄物及食剩的桑叶)、旧墙土、草木灰、马蹄羊角灰、洗鱼水、淘米泔水、稻麦糠、豆萁等用作肥料。同期,石灰、石膏、食盐和硫磺等无机肥料也广泛使用,并且已认识到适宜使用这些肥料的作物品种和土壤类型。在宋朝《物类相感志》(1102年前)称:“插凤仙花,用石灰水养;但是种瓜不可用石灰作肥料”。“茄秧根上擘开,嵌上皂角大的一块硫磺,用泥培种,茄子长得滋味鲜美”。

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肥料种类已发展到100余种。尤其是看苗、看土施肥有了长足进步。明末《沈氏农书》记述了单季晚稻的看苗施肥经验:“下接力须在处暑后苗做胎时,在苗色正黄之时,如苗色不黄,断不可下接力;到底不黄,到底不可下也。……切不可未黄先下,致好苗而无好稻”。清代杨屾提出施肥要“土宜”,《修齐直指》载有:“土宜者,气脉不一,美恶不同,随土用粪,如因病下药,即如阴湿之地,宜用火粪,黄壤宜用渣粪,沙土宜用草粪、泥粪,水田宜用皮毛、蹄角及骨蛤粪,高燥之土宜用猪粪之类是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1901年开始,中国从日本输入化学肥料,并首先在台湾省的甘蔗田上施用。中国的化学肥料生产起步较晚,氮肥工业始于1933年(原大连化学厂),1934年建立南京永利宁化学工业公司硫酸铵厂,化肥产品只有硫酸铵一个品种,最高年产量4.77万吨(纯N)。1949年以后,中国化肥工业获得迅速发展,至1990年,全国化肥总产量已达2067万吨。生产的品种有尿素、硝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氨水、硫酸铵、液氨、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酸铵氯化钾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硼砂、硫酸亚铁,以及二元、三元复合肥料等几十个品种。

中国区划性化肥试验研究始于1939年。中央农业实验所张乃凤、姚归根等首次在全国范围内7种土壤上对6种作物进行了肥料三要素试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肥料研究工作有了较快发展。在绿肥推广中提倡的“以磷增氮”“以小肥换大肥”的措施,收效十分显著。在化肥研究方面,从1958年起,组织了全国化肥试验网。先后在不同地区和土壤上,对粮、棉、油、豆、糖、茶、烟、果、菜等多种作物进行了数千项试验;在三要素肥效、化肥品种、施用期、提高氮肥肥效技术、氮、磷、钾适宜配比、微量元素肥料的应用以及化肥区划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作物施肥方面,如分层施肥、肥土相融的有机肥料基肥施用法、单季晚稻的“三黄三黑”看苗施肥、诊断施肥、配方施肥以及计算机在施肥中的应用均获得明显地发展。从而使施肥技术由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型转向理论指导型,从定性发展到定量,从感观判断发展到仪器测试,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加了施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