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普里亚尼什尼柯夫,Д.Н.

农业化学家、教育家。1865年10月25日生于俄国伊尔库次克省恰克图市。188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系博物学专业。后又进彼得洛夫农林学院农学系三年级,1889年毕业。1896年获农学副博士学位,1900年获农学博士学位。同时任莫斯科大学和彼得洛夫农林学院(自1923年起改名为季米利亚捷夫农学院)副教授、教授。1929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普里亚尼什尼柯夫,Д.Н.

农业化学家、教育家。1865年10月25日生于俄国伊尔库次克省恰克图市。188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系博物学专业。后又进彼得洛夫农林学院农学系三年级,1889年毕业。1896年获农学副博士学位,1900年获农学博士学位。同时任莫斯科大学和彼得洛夫农林学院(自1923年起改名为季米利亚捷夫农学院)副教授、教授。1929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普里亚尼什尼柯夫,Д.Н.

普里亚尼什尼柯夫为苏联培养了许多农业化学人才,并建立了植物生理学的学科基础。他以植物与外界环境条件统一的理论为基础来阐明土壤、肥料和植物三者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以施肥的方法来调节肥料在土壤和植物体内所起的作用,以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依此原理,他做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首先他确定植物体内含氮化合物的合成开始于氨,含氮化合物的分解结束于氨。从而动摇了20世纪初认为硝酸盐是植物的唯一氮源的理论。以后又详细地研究了植物氮代谢及其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农业化学的内容,而且对于苏联氮肥工业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由于当时矿质氮肥还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他竭力提倡栽培多年生豆科植物来丰富土壤中的氮素,解决氮肥不足的问题。在磷肥方面,对于磷灰土的使用提出了具体措施。因为磷灰土中的磷属水不溶性,一般作物难于吸收利用,所以他和他的学生们首先研究了磷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指出:在酸性土壤中,肥料的磷可以转变为植物可利用的形态;而在非酸性土壤中,则可栽培吸收磷能力强的作物,如羽扇豆、荞麦、芥菜、豌豆等。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的意义。虽然他的研究着重在植物营养和矿质肥料施用上,但他对于有机肥料,特别是对于厩肥和泥炭肥料也给予很大的注意。

1931年普里亚尼什尼柯夫在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创建了肥料科学研究所,并在全国各地布置了3000多个田间试验点,包括各种土壤和气候条件的田间试验。这些试验结果,对于当时苏联的矿质肥料的计划生产和分配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由于他一生创造性的劳动,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曾提出过许多合乎实际的建议。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和解决当时粮食不足的问题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他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对于人民事业无限忠诚,因此,苏联政府曾先后授予他三次红旗劳动勋章、一次列宁勋章和一级卫国勋章。他所著的《农业化学》一书于1941年又光荣地获得了斯大林一等奖。

普里亚尼什尼柯夫一生从事农业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在彼得洛夫农林学院和改名后的季米利亚捷夫农学院先后任教研室主任长达50多年,还在莫斯科大学兼课达30多年。编写的教材《农业化学》于1900年第一次以“肥料学”为书名出版,连续出了5版,1934年改为《农业化学》,出版了4版,并被译成若干个加盟共和国的文字、波兰文、德文,1955年被译成中文。还出版了《植物生物化学实验指导》(1907年),《农作学各论(作物栽培)》(1898年)。1945年出版了专集《植物生活和苏联农业中的氮》。共发表了400多篇论文,内容广泛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