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彭克明(1905~1991)

的16个研究专题,为在中国开始建立一门新的植物营养课程打下了基础。以后他主持北京农业大学中国与德国国家级植物营养与施肥双边科研合作

中国农业化学家、教育家。河北省晋县人。1929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农科,后留校任教。1936年赴美国就读于伊利诺斯大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47年回国后曾担任河北农学院、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1949年后,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曾任农业化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等。彭克明主要致力于土壤化学与土壤肥力的研究,曾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世界著名的Morrow Piots实验地从事土壤中养分循环以及轮作中施用石灰等研究,长达13年之久。40年代发表博士论文,首次发现土壤粘土矿物可以固定钾离子、钾的晶格固定,为提高钾肥的肥效提供了依据。50年代中期他在北京农业大学创办了农业化学教研室;1956~1958年受农业部委托,组织了由苏联季米利亚捷夫(TCXA)农学院X.X.阿沙洛夫(Асаров)教授主讲的农业化学讲习班,系统地传播了Д.Н.普里亚尼什尼柯夫以植物营养与施肥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化学学派的理论,在中国农业化学发展上有重要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实验室—温室—渗滤水模拟—田间试验地”四种形式相结合的农业化学研究体系。60年代初在北京农业大学建成中国较早的农业化学研究基地。他首次提出土壤粘土矿物固定铵的假设,并开始了这项研究。70年代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他假设预见的正确性。在80年代初,受农业部委托主办“植物营养”讲习班,邀请德国H.马斯纳尔教授主讲近代植物营养科学进展的16个研究专题,为在中国开始建立一门新的植物营养课程打下了基础。以后他主持北京农业大学中国与德国国家级植物营养与施肥双边科研合作,为建立植物营养学科从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教学、科研内容的更新奠定了基础。

毛达如

彭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