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农史研究机构

中国从事农业历史研究的学术机构。其研究领域为农业生产、经营、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过程、演变规律,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关系,农业领域重大事件和人物的材料、农书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等。中国最早出现的农史研究机构是1955年7月建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到1990年,广义范围农业各业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的农史研究机构已近20个。

中国从事农业历史研究的学术机构。其研究领域为农业生产、经营、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过程、演变规律,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关系,农业领域重大事件和人物的材料、农书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等。中国最早出现的农史研究机构是1955年7月建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到1990年,广义范围农业各业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的农史研究机构已近20个。

农史研究机构的创建

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师生、研究人员、各级领导和技术干部,认真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号召学习、发扬祖国农业科学技术传统,继承优秀遗产,为发展农业做贡献。1955年4月农业部农业宣传总局邀集各方面专家学者,在北京座谈整理祖国农业遗产的工作,为以后广泛深入研究农史,提供了基本资料和聚集了重要力量。会后,相继建立了南京农学院、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见)。初具规模的研究队伍在几所农业院校开始形成,他们有着共同的任务和各自的研究重点。在丁颖、辛树帜、万国鼎、石声汉、王毓瑚、梁家勉、夏纬瑛、邓植仪、等人的带领和推动下,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古农书整理校注工作,农史学术讨论活动也趋于活跃。

在农史研究机构建设、农史研究队伍形成、农史研究工作发展方面,农业部及有关领导的指导、协调和规划是重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农史研究人员,大量是散在各地各单位的专职、兼职及业余研究者。这些研究者多有原农、林、牧、蚕桑、蜂、茶、水产、兽医等专业研究领域,他们结合历史的题材工作,每年都有不少研究成果涌现。1959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制订了统一规划,提出“中国古农书丛刊选题计划(草案)”,边征求意见边组织出版,到1981年出版农书古籍已有120多种。1982~1990年中国农书古籍整理出版及有关专业研究专著的选题,分7个部分,暂收选题479项。庞大的任务由农史研究专门机构和散在的研究者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协力承担。

早期研究成果

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农史研究工作有显著进展。一方面,农书古籍收集整理、校点、注释、今译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胡道静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和《分门琐碎录》,金泽文库本和韩鄂经影印从日本回到中国。尽管校点注释者称自己所做的是“简单的服务工作”,提出材料希望他人“作进一步的研究”。而事实证明,农书古籍的整理、校释、今译和发掘古代农书资料,是极其艰巨、周密细致的学术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农史研究从多方面展开。①有的学者从农书文献和历史典籍的分析研究入手,探寻农史发展的脉络,讨论中国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历史的特点和规律。如1956年游修龄《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古代的作物栽培》、1959年李长年《〈齐民要术〉研究》。②有的学者就农书上记载的技术内容,进行实验检核。如朱培仁关于“韭籽新陈微煮检定”、“溲种”的试验报告,张履鹏“区种法”试验,杜竹铭“冬月种谷法”试验报告等。③有的学者就农书叙述的内容进行区域调查、验证。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多位研究人员在这方面作了有成效的工作,浙江农业大学农史学者曾撰写了多篇区域农业特产史的专文。④有的学者致力于农谚的搜寻和历史沿革的分析。⑤农业遗产研究室撰写专著,这一专著反映了该室50年代后期的研究特点和学术水平。

农史研究机构恢复发展

60年代前期,农史研究机构已有较大的发展,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已形成农史研究的中心,他们在资料积累、研究项目承担、组织协调、学术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农史机构被撤销、研究队伍被解散,在艰难的处境中,仍有许多农史专业、业余研究者在刻苦探索研究,1976年以后有较多的农史论著撰出,即表现了农史研究学科的顽强生命力。“文化大革命”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们认识到现代化建设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基础上认真研究,并吸收国外经验;把中国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必须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精耕细作传统经验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农史研究得到重视。

研究机构以较快的速度恢复、发展起来。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浙江农业大学农业史研究室等相继恢复了建制。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上海水产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院校,在原来深厚的农史研究基础上,也着手组建了农(林、水产等)史研究机构。在农史研究机构发展快、研究工作成果多方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和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史研究室是两个引人注目的单位。前者把农史研究和考古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后者把展陈物品和各界观众联系起来,既充实研究又开辟了普及与提高相互促进的途径。

80年代,农史研究机构稳步发展,农史研究队伍不断充实,研究领域和学术水平已与国际同行业接近,研究工作走向成熟。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研究人员,整理出版了《〈齐民要术〉校释》、《〈农桑经〉校注》等;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刊行了《〈农政全书〉校注》等。他们在太湖地区农史研究和西北旱地农史探讨方面表现出了特色。新建的农史研究机构一般都继承着原来研究课题和学术带头人的治学长处,并积极展现现有研究人员的业务特长。农史领域的研究形成新的分工和学术交流局面。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在王毓瑚学术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了中国农业科技史、世界农业科技史、比较农业史、农学思想史的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在热带、亚热带栽培植物育种栽培史方面发表了较多著作。

80年代随着原来的农史研究机构恢复发展和新机构的组建,出现了新的研究领域:①世界农业史、世界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北京农业大学农史室、浙江农业大学农史室、华中农业大学农史室在这方面工作做得较多。②农业考古。1979年江西博物馆陈文华提出研究农业考古的总课题,接着办了杂志,组建“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现隶属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的“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是一个发展很快、成果累出的农史研究机构。③少数民族农业史的研究。以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专家李根蟠、卢勋等为代表。④农业方法论史和农学思想史。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热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的农业科学哲学工作者在这方面作了许多研究,出版了著作。1982年教育部在武汉大学召开大学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史教学的会议,对此项教学研究任务有直接的推动。⑤农业技术历史展览陈列。1979年江西博物馆初把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展览推出时,还是一项普及宣传。因其文物历史资料丰富,与发扬中国精耕细作传统结合紧密,寓意较深,为群众喜闻乐见,受到各级农业领导人员的重视。展览和与之结合的讲座,多次被授予奖誉。经过数年努力,此一项目已达相当的研究水平。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农业科技史展览,是深受欢迎的普及宣传,作为展品搜集、整理、分析、布展、研究,又是相当专门的课题。农史展览陈列为农业研究开拓了新阵地。它还带动了农史影视片的开发。河北农业大学农史室与该校电教室、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和全国科协声像中心在这方面的成绩,引起人们关注。⑥农史文献检索分析。各农史研究单位都注意到农业论文索引的编制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王永厚主持编制了1949~1985农史文献索引,1990年主持编制出《农业古籍联合目录》。农史文献解题以及分析性的材料也在增多。

在中国农业遗产研究这一领域,由于各院校农史研究室骨干的努力,农史研究机构已较为稳定,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中国农史研究学者已多次走上国际学术会议讲坛,中外农史学者间访问增多,促进了国际间农史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友好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