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英国近代农业

平均年产可达22.5万磅。舍饲便于集积利用厩肥,豆科作物也有利于地力的恢复增进。对圈地运动与诺弗克轮栽制就其积极作用加以肯定并倡导的是英国的扬(Arthur Young,1741~1820),经过扬及同道者的努力,不仅在英国,甚至对整个欧洲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也有称这一变革为近代的“农业革命”。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成就农业中使用机器以英国为最早

英国15~20世纪初的农业生产组织及技术变革发展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即圈地运动与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时期;农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租佃制农场发展时期;农业结构转变与农业生产衰落时期。

圈地运动与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时期(15~18世纪中)

15~17世纪欧洲航海家和探险家地理大发现,使欧洲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随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受毛织品需求扩大的刺激,羊毛价格不断上涨,使英国养羊业成为一个获利丰厚的产业部门。从美洲流入大量金银促使物价不断上涨的“价格革命”,又使征收货币地租的英国领主实际收入大减。为获取养羊业的收益,并避免“价格革命”的损失,领主们不顾农民的反抗,掀起了大规模的。通过圈地运动,英国实现了从封建领地制向资本主义大农场的转化。对英国资本原始积累起了巨大作用。英国的圈地运动早在13世纪就已开始,当时只限于局部地区的很小范围,1235~1236年亨利三世(HenryⅢ,1207~1272,1216~1272在位)通过称为“麦顿条例”(Statute of Merton)法令,允许领主圈占公用地,15世纪开始规模逐渐加大。17世纪席卷了整个英国农村,其余波断续延至19世纪初。

当15世纪圈地运动规模加大时,英国农村中的农民可以分为三大类:①自由持有农(freeholder),实际份地的所有者,土地权利受国王法庭保护,只向领主交少量地租。②(copyholder),以领主法庭文件作为领有份地依据,受领主法庭的管辖,除缴纳定额地租还须承担一些义务,大多由农奴转化而来。③租地农(lease holder),承租土地的农户,包括小租地农和大租地农场主,多采用雇工经营。茅屋农这时在法律上虽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类型,经济上则可分属于以上三种中的任何一类。这时的中小封建领主为适应市场需求,有从事羊毛及粮食生产,使用雇佣劳动直接参加经营,不向他人交租,把地租与利润合在一起的收益统归自己,成为被称作(gentry)的资产阶级化的农村新贵族。大地主大多不能适应新的变化来采用雇工经营,而把土地出租给富裕农民,收取地租。租期开始很短,从1457年起租佃契约有规定为99年的,到16世纪中,绝大多数庄园的自用地已经租出,而一些富裕农民也开始购买土地或雇佣工人扩大经营。15世纪末,在向资本主义过渡时,作为独立的小商品生产者的自由持有农、佃册农及租地农,形成被称为“约曼”(见)的典型自耕农。圈地运动在1750年达到高潮。这一时期的圈地主要是由乡绅这一新贵族来带头,参与的还有贵族、商人和富裕农民等,但圈占的土地大多归于乡绅这一阶层。如1561~1640年间,王室的土地减少了75%,大封建贵族的土地减少了50%以上,而新贵族的土地却增加了20%,强行被圈占的公有地(牧场、林地、荒地、沼泽等),用栅栏、篱笆、壕沟等围起来,是“公共圈地”;还把过去的“敞田”变为个人占有地,把分散的条田加以合并,周围称为“敞地中的圈地”(主要是在英国的东部和中部)。另外还有直接从荒野状态下圈围的上地(和人口增长有关),大多是在英格兰西部和北部荒无人烟的森林、沼泽以及杂草丛生的丘陵地区。这一时期被圈占的土地即使在最为盛行的地方也不过圈占了耕地的1/3左右,余下的地方仍是实行。圈占的土地大多用来做牧场,因为养羊有利,甚至出现租用土地来牧羊的资本家(grazier)。但在邻近伦敦的伯克郡等一向以供应城市粮食为主的地区,也仍以种植谷物为主,圈占后用来养羊的土地不超过4成。共耕地和草地的圈占名义上虽说是通过协议,实际上大多是靠欺骗和暴力。圈占后茅屋农等因失去公有地的使用权,既不能饲养少量家畜,也无工可作,只好流浪他乡。对农民耕种的土地围圈时,也有采用兼并的办法,就是通过把小的租地合并成大的农场或牧场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自由持有农可租有领主的上地或占有荒地,但仍有可能被夺佃。佃册农根据公簿规定的土地占有期限,可世袭或几代占用,或只持有若干年而有所不同,在租约期满后被收回。租地农在租约期限内本该受到法律的保障,但有些小租地农场也有被迫毁约,听任领主收夺。

农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租佃制农场发展时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1761~1815年间,通过议会制定的法令,推行“议会圈地”(Parlimentary enclosures)。前个时期的圈地被认为是私人暴行,国王曾发布过多次禁令,这时却成了议会批准的合法行动。所圈占的土地中耕地比重已大于荒地。根据不完全统计,耕地在这一时期约为446万英亩(1英亩≈0.4公顷),荒地则仅为210万英亩。推动这次圈地的原因是城市人口增多粮价上涨;纺织工业因棉纺工业兴起,羊毛的需求已不像过去那样急迫等。由于种植业再次受到关注,已圈占的土地和在这个时期圈占的大多又充作耕地。经营规模也随之经历了相应的变化,从小规模耕种到大规模养羊,发展成资本主义大规模耕种。在这-变化过程中,通过农民与土地分离和随即发生的土地与资本结合的方式,使英国的农业逐步实现了资本主义的近代化。与大土地所有制相结合的租佃农场经营制最终取得了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胜利,使农业经营规模扩大,也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1851年的调查,英格兰和威尔士农场的总面积为2470万英亩。其中经营面积100~500英亩和500英亩以上的大农场占78.2%,50~100英亩的中等农场占13%,而5~50英亩的小农场仅占8.6%。而同年英国(包括苏格兰)28.6万个农场中雇佣农业工人的农场占55%以上,雇工达144万多人。沿着资本主义演进方式道路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英国农业,通过圈地驱逐小农,把大片土地出租给资本家,建立了典型的资本主义农业。这样在所有、经营与劳动三者相分离的基础上,在农业中形成三个阶级,即:地主——作为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作为农业经营者;农业雇佣工人——作为受剥削的农业劳动者。

农业革命

英国城市人口在17世纪末还不到总人口的1/5,而18世纪中期已接近总人口的2/3。随同城市人口增加,口粮需求相应地加大,使小麦价格从17世纪中至18世纪中的一个世纪里,每夸特从25~30先令上涨到40~50先令。在农村劳动力减少而又想方设法增产谷物等农产品时,农业经营的集约化和农业技术的改进提高就必然提到日程上。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土地,改变三圃制为四圃轮栽制,即推广蔓菁一大麦一苜蓿一小麦的所谓。在诺弗克郡的土地利用中,放弃休闲的习惯可上溯到13世纪,但引进饲料作物(豆科作物及根菜类),形成科学的轮作体系却是在18世纪。据记载1794年诺弗克一郡所产的谷物约为英格兰的9/10,1791~1793间外运的谷物年均在90万磅以上。由于种植优质饲草,也便于改放牧为舍饲,从而推动家畜品种的改良及产品产量的提高。18世纪末各种畜产品累计平均年产可达22.5万磅。舍饲便于集积利用厩肥,豆科作物也有利于地力的恢复增进。对圈地运动与诺弗克轮栽制就其积极作用加以肯定并倡导的是英国的扬(Arthur Young,1741~1820),经过扬及同道者的努力,不仅在英国,甚至对整个欧洲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也有称这一变革为近代的“农业革命”。

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成就

农业中使用机器以英国为最早,1701年塔尔(Jethro Tull,1674~1740)发明广马拉的谷物条播机(corn drill)。并倡导把条播与中耕结合起来的新式耕种方法。之后,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农业机械陆续出现。如继1828年贝尔(Patrick Bell)发明了马拉收割机后,以蒸汽为动力的饲料粉碎机(feed-mill)、干草切割机(hay cutter)及甜菜切片机(root-slicer)等相继问世。1858年弗劳勒(John Flewler)因发明蒸汽拖拉机曾获得王立农业协会奖。在推广优良作物及家畜品种上,这一时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以培育蔓菁而闻名的汤森(Lord Townshend,1647~1738),培育了多种优良种畜的贝克维尔(Robert Bakewell,1725~1795),在进行了系统的牲畜近亲繁育试验的基础上,对来斯特羊(Leicester)、长角牛及重挽马的改良都做出了贡献。辛克莱(John Sinclair,1754~1836)曾从事羊种的引进及发起组织绵羊剪毛会。科克(Thomas William Coke,1752~1842)对良种绵羊的繁育做出过突出的业绩。此外,在改良低洼沼泽地及轻质土使之成为优质好地、排水及抽水技术、使用矿质及化学肥料等方面都有成就。

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诺弗克轮栽制”的推广与新技术的应用使英国农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时期”。如从农作物的单产来看,小麦于1775年前后每公顷产量约为1360千克,比庄园制下提高了一倍。这时小麦不仅自给还有剩余的可供出口。从18世纪初的每年约6500吨,到18世纪中已超过5万吨。芜菁与三叶草的种植,使牲畜有了可靠的越冬饲料,并为改放牧成舍饲创造了条件。从而可精细饲养管理,并避免过去在冬季对牲畜的大量宰杀,促进了种植业与养畜业的有机结合。在农业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种植业与养畜业并重。

农业结构转变与农业生产衰落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

1846年英国宣布废除,1849年又废除“航海条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19世纪70年代发生世界范围的“交通革命”,使农产品的远程运费暴跌。每蒲式耳小麦从美国到英国的运费,从1868~1877年间的11先令,降到1902年的不足3先令。失去关税保护的英国农业,受到来自美洲、澳洲农畜产品的冲击,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国外农产品大量涌入英国市场,使英国农场主的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威胁,被迫采用集约经营及先进技术。1855年英国每公顷小麦产量达到1840千克,比法国高一倍。1870年一度增至2020千克。19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长期的“农业危机”,而英国农业又出现提高地租(1857~1878年间上升了20%),处在内外交困形势下的英国农业从此急剧衰落。早在危机开始前英国以出口工业品换取农业品进口的自由贸易政策就导致了农业面临严峻的挑战。19世纪后期,英国市场上的谷价曾大幅度下跌,如以1867~1877年间的价格指数为100,到了1895~1899年时,整个农产品价格平均跌到59,其中小麦是51;整个畜产品落到77,其中牛肉是79。在这一过程中受害最深的是英格兰东部以种植谷物为主的地区。当地农场主只好缩小经营,解雇工人,或是变耕地为牧场,以改变结构来适应。这样在1867~1900年间小麦种植面积减少了50%,许多耕地重又改成多年生草场。60年代草地(包括永久与临时)约占耕地面积的1/2,而90年代就达到65%。为满足农产品需求,进口不断扩大,从1866~1909年谷物进口增长了3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英国国内小麦产量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1/3。养畜业这个时期有所增长:肉牛从70年代的100万头增长到19世纪末的400万头;奶牛也略有增加;只有羊在减少。但养畜业随即又因交通及冷藏技术的改进,美洲及澳洲大量的肉类及奶制品的竞争,英国畜产品的国内自给率下降到55.7%。农场主以缩小农场规模及经营集约化来适应。英国政府也采取相应政策,并通过一系列法令来支持农业。如第二次农地法(1883)、园艺业者补偿法(1875)、农业税改革法(1899)以及粮食贩卖法(1895)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外运输受阻,英国农产品供应奇缺。政府制定战时谷物生产法,要求生产者增产、消费者节约,并组织专门机构来推动执行。虽曾收到一定效果,使矛盾有所缓解,但农业生产衰落的趋势仍无法根本扭转。

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英国农业处在衰退的过程中,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出现明显下降趋势。但在城市和工矿业密集区域,奶品及果蔬的生产却获得发展。因而这一时期的农业,又呈现粗放化与集约化并存的趋势。随着需求的增加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进,这类农畜产品的生产区域,又从城郊不断向外扩展。农业布局的这一变化,说明农业生产虽处于衰落的过程,但农业技术,特别是园艺、奶牛饲养繁育等技术水平却仍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