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养鹰史

新疆的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等和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都以养鹰著称。鹰的种类众多,中国古代畜养的有鹰、鸢(鹞、隼)、雕三大类中的十几个品种,均系野生,尚没有家养繁殖的鹰隼,人们是从巢中捉到雏鹰,或用捕鹰网捕捉新出巢的幼鹰进行豢养和调教。

豢养鹰科猛禽助猎在中国有悠久历史,据文献记载,不晚于周代。

由于狩猎在后世社会生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小,驯鹰助猎主要成为王室、贵族、富人的一种娱乐。历代帝王的苑囿无不豢鹰。如汉代上林苑多畜鹰犬。隋炀帝时应征到京鹰师达万余人,唐代宫中设雕坊、鹞坊和鹰坊,与犬马配合供皇室狩猎用。中国北部、西部一些民族渔猎在社会经济中占较重要地位,畜鹰的习惯也保留得比较长久。如契丹人建辽后,辽主四时巡猎,每年春天要用名鹰“海东青”捕天鹅,表明契丹人利用鹰隼捕猎源远流长。而“海东青”为黑龙江下游女真族五国部人所驯养,契丹人每年遣使索取,形成所谓“鹰路”。蒙古人喜欢驯鹰助猎。元代仅大都、真定等京畿地区即有打捕鹰坊2300多户,各行省还设有猎户鹰坊4420余户,鹰坊官是蒙古族世袭职。《马可·波罗游记》谈到每年1~3月蒙古帝国皇帝离京东北行至近海地方,“整整有一万鹰师随行,携带着大批的大隼、游隼和许多儿鹰,以便沿着河岸猎取猎物”。新疆的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等和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都以养鹰著称。

鹰的种类众多,中国古代畜养的有鹰、鸢(鹞、隼)、雕三大类中的十几个品种,均系野生,尚没有家养繁殖的鹰隼,人们是从巢中捉到雏鹰,或用捕鹰网捕捉新出巢的幼鹰进行豢养和调教。唐代《酉阳杂俎》中介绍了鹰的一些著名品种:产于代北沙漠荆巢上的荆巢白;产于代川赤岩上的代都赤、紫背黑须、白睛白毛;产于大漠之北的漠北白,身长且大,5斤有余,细斑短胫,鹰内之最。

《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说:“鹰之类甚众,唯角雕黄者以鹰名,……海东青,金眼鸦鹘皆能以小击大,食天鹅、鹚鹆之属;雕鹰、角鹰食獐、鹿等兽;鸦鹘食鸿雁、鹊、鸦、鸥、鹭;兔鹘食狸、兔等兽;黄鹰食水鸭、雉鸡之属;鹞食斑鸠、鸲鹆、鹑雀之属,各随其力以相吞啖。其雄者小,雌者大。”这种把品种和捕食对象相结合的分类法,反映人们对鹰科动物习性认识上的进步。

捕捉、驯养、调教鹰隼在唐代已取得一系列成就。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说:捕捉雏鹰以“七月二十日为上时,八月上旬为次时,下旬为下时。”此时的雏鹰羽毛已长齐,将离巢或开始练习飞翔,容易捕捉。捕鹰网的网孔大一寸八分,纵80目,横50目,以黄柏和汁染之,使之与地色相类似。并以网竿、都栈、吴公、磔竿张网捕捉幼鹰。唐代还提出人工促使鹰换羽的拔毛入笼饲养的换羽法。

《梦溪笔谈》说:“养鹰鹞者谓之漱,三馆书有漱三卷’皆有养鹰法度及医疗之术。”书目中有王立豹的《鹰鹞候诀》一卷,《鹰鹞五脏病源方论》一卷。另外,宋代的《物类相感志》说:“鹰无肫(肌胃),而有肚子(真胃),吃肉故也。飞禽吃谷者有肫。”宋代已注意到鹰鹞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防治了。元代克利类思著《鹰论》,对优良猎鹰的体形、羽色、搏击技巧、性情的选择,对新捕获的鹰应如何饮喂调教有详细的方案方法,对鹰病的病因、病源,以及各种鹰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均有较详细的叙述。如:鹰的饮食宜新鲜的生肉,并且尚存热气者,如果已冷,宜用温水浸,使之仿佛新鲜之热,切不可以病雀肉喂之,以免感染生病。对鹰鹞疾病分为18类,每类之中包含几种病,列有治则和治法,使养鹰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