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选种育种技术史

的留种方法与麦子不同,是“取禾种,择高大者,斩一节下,把悬高燥处,苗则不败”。麦子是穗小粒大,所以要晒干后脱粒贮藏。禾粟是穗大粒小,宣于将穗子扎成把,悬挂在高燥处即可。6世纪时的,对于选种留种技术有了系统的记载。《齐民要术》收种第二中指出品种混杂的弊端:混杂的谷种,成熟迟早不一致,出米率很低,而且不容易舂均匀等等。所以要特别注意留种。

中国古代农业的优良传统技术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已有“嘉种”的概念,2000多年前已有选、留种技术的记载。

古时称良种为“嘉种”,《诗经·大雅·生民》中已有“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的记载。则首次记载了选留种技术,认为麦子成熟时要“择穗大彊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无令有白鱼,有辄扬治之”。贮藏麦种的方法是“取干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顺时种之,则收常倍”。对粟(即禾)的留种方法与麦子不同,是“取禾种,择高大者,斩一节下,把悬高燥处,苗则不败”。麦子是穗小粒大,所以要晒干后脱粒贮藏。禾粟是穗大粒小,宣于将穗子扎成把,悬挂在高燥处即可。

6世纪时的,对于选种留种技术有了系统的记载。《齐民要术》收种第二中指出品种混杂的弊端:混杂的谷种,成熟迟早不一致,出米率很低,而且不容易舂均匀等等。所以要特别注意留种。接着说明防止品种混杂的方法即:粟、黍、穄、粱、秫,都要年年分别收获。收时要挑选长得好的、颜色纯净的穗头,割下来,挂在高燥处。即今称的“穗选法”。到春天脱粒,它们要与大田播种的谷物分开,单独下种、留种,以供第二年的大田种子之用。这种措施,同现代的种子田相似。对留种的种子田在管理上要增加锄地(即中耕)的次数,因为“鋤多则无秕”。种子田收割的穗子要最先脱粒,因为最先脱粒,晒场上干净,不会与其他种子混杂。脱好粒的种子要分开窖藏,因为窖藏比用瓦器、竹器贮藏更安全、更能保持恒温干燥。还特别指出窖藏种子的窖口要用相同品种的秸秆覆盖,这样就彻底地防止了一切可能产生混杂的机会。

除了谷物的留种,《齐民要术》对于瓜类的留种技术也有精辟的叙述。指出食瓜时,美者收取”。说吃甜瓜的时候遇到味道好的,就留作种子。更突出的是关于“本母子”瓜的留种技术。把甜瓜的成熟采收期分为早、中、晚三期,刚长几片真叶就开花结实的早熟瓜叫“本母子”瓜,蔓长二三尺时结的瓜,叫“中辈瓜”,蔓长足了,最后结的瓜叫“晚辈瓜”。认为用本母子瓜的种子作种,其后代开花结实也较早。瓜留种,最重要的是要截去两头,取中部的种子留种。理由是,靠近瓜蒂一头的种子,结的瓜常常弯曲而细小,靠近瓜尾的种子,结的瓜也往往短而歪。只有中部的种子所结的瓜生长正常。这个经验一直沿用至今。

《齐民要术》中还注意到早熟矮秆的粟品种,产量要比晚熟高秆的品种高:“早熟者苗短而收多,晚熟者苗长而收少。”这是对矮秆品种有高产能力的最早记载。又,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往往是矛盾的,二者难以兼有,这种现象也是《齐民要术》中首次提到:“收少者,美而耗;收多者恶而息也。”美和恶指谷物的品质,耗指出米率低,息指出米率局,也是品质指标。产量和品质的矛盾,直至现代仍是育种工作所要解决的难题。

唐宋以迄明清,选种留种在理论和实际措施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宋代中设有“善其根苗”篇,提出“凡种植先治其根苗以善其本”,“欲根苗壮好,在夫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在选种之外,提出了培育壮秧的重要性。明代耿荫楼的“养种之法”篇,把五谷、豆果、蔬菜的种子比作人之有父,土壤则是母。“母要肥,父要壮,必先仔细拣种”。所谓“拣种”,等于现代的“粒选”,“即颗颗粒粒皆要仔细拣肥实光润者”,这是比穗选更进一步的选种方法,对所选出的种子,要加倍地耕锄施肥,说连续如此三年,“则谷大如黍矣”。对于菜果类作物的留种,则强调人工疏摘,如茄子则止留一茄,瓜则止留一瓜,豆则只留十多个荚。较之《齐民要术》所述的去两头留中间的方法更进一步,疏摘可以加强留种种子的营养供应。

清代杨屾的《知本提纲》中有“择种”一段,提出“母强子良,母弱子病”的理论,把留种同遗传直接联系起来。

在古代有关利用突变单株进行选种育种的记载,出现得较迟,主要在清代。著名的如清康熙皇帝在丰泽园的水稻田中,发现一株特别早熟的单株,加以留种试种,果然年年早熟,赐名“御稻”。由于这个品种特别早熟,阴历六月可收,康熙曾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将御稻兼作早稻和晚稻,试种一年两熟的连作稻,曾一度获得成功。

宋代长江下游有个水稻早熟品种,名叫“六十日”,直至明清仍广泛栽培。据清乾隆《象山县志》转引《蓬岛樵歌》的记载,也是一个来自自然突变的品种六十日水稻,名救公饥,传有孀妇,居贫乏食,摘稻中先熟者,以养翁姑,因传其种。”由此可以想见民间利用自然突变单株,选育出新品种,肯定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