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鲜卑农业

鲜卑是战国至南北朝活跃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民族,由草原逐渐向内地发展,其经济亦由游牧为主逐渐向定居农业过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鲜卑原为东胡组成部分,匈奴击破东胡后,退保起源地鲜卑山(在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因以为号,发展为独立民族。汉时以乌桓为南邻,活动于乐饶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其地西为沙丘宜牧,东为森林宜猎。鲜卑人过着以游牧为主,兼事狩猎和农耕的生活。

鲜卑是战国至南北朝活跃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民族,由草原逐渐向内地发展,其经济亦由游牧为主逐渐向定居农业过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鲜卑原为东胡组成部分,匈奴击破东胡后,退保起源地鲜卑山(在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因以为号,发展为独立民族。汉时以乌桓为南邻,活动于乐饶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其地西为沙丘宜牧,东为森林宜猎。鲜卑人过着以游牧为主,兼事狩猎和农耕的生活。出产野马、羱羊、角端弓(以角端牛角做成)和貂、豽、子皮做成的名裘。尚处原始社会末期。东汉和帝永元(89~105)中,鲜卑乘北匈奴西迁,据其故地,并其余众十余万落,势力渐张。东汉末,首领擅石槐统一各部,建立强大部落联盟,尽有匈奴故地。西晋时,东部鲜卑分为慕容、段氏、宇文三部,始从游牧向定居农业转化。如慕容鲜卑部首领慕容廆被西晋王朝封为辽东郡公,在辽河流域招抚汉族流民,“教以农桑法制”,宣称“稼穑者,国之本也,不可不急”,并从江南引进桑种,发展蚕桑生产。其子慕容皝建立前燕,也曾实施有利农业发展的措施,如在龙城(今辽宁朝阳)开放牧苑,任民耕种,无牛者贷以耕牛,按一定比例收取分成租;并鼓励兴修水利等。

4~7世纪,进人内地的鲜卑人在黄河流域建立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其中立国年代最长(386~534)、疆域最大(统一了北中国)的是拓拔鲜卑建立的北魏。拓拔鲜卑起源于大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东汉光武帝建武(25~56)年间起,经过几代人努力,逐步迁移到今内蒙古河套东部地区(云中川),与当地的匈奴余部相结合。北魏建国以前,拓拔鲜卑“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号称“控弦之士数十万,马百万匹”。每年初秋的云中川,纵横一二百里,马匹漫山遍野。北魏建国后,拓拔鲜卑的畜牧业仍很发达,有很大规模的公私牧 场。如道武帝皇始(396~397)年间,鲜卑酋长尔朱羽健的牧场占有滹沱河上游北容秀川一带300里地。太武帝拓拔焘把河西辟为国家牧场,牧马200万匹,骆驼100万头,牛羊无法计算。北魏迁都洛阳后,又在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开辟新牧场,养马10万匹作为京师警备力量,每年从河西挑选马匹,经并川沿途放牧,输送到这里来。在内地农耕文化影响下,拓拔鲜卑的经济在北魏建国前后已由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业经济,其社会也由早期奴隶社会而逐步封建化。拓拔珪(道武帝)即位之初,就在盛乐一带“息众课农”,又在五原到稒阳一带屯田。天兴元年(398)破邯城后,把后燕境内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36万,百工技巧10万余口强迫迁往代北,由政府“计口授田”,配给耕牛。接着又正式下令“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即废止原有部族制和游牧方式,改事农耕。以后北魏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生产,许多鲜卑贵族也不再从事畜牧业,而热衷于广占土地和兴农求利,种植业在拓拔族经济生活中已占重要地位。孝文帝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实行等等,进一步发展了农业生产,并最后完成了拓拔鲜卑族封建化过程。鲜卑族与汉族融合过程也进一步加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