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夏商西周农业

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前770)中国进入阶级社会,经历了奴隶制(见)和封建领主制(见)阶段,黄河中下游农业由过渡到。发展概况在原始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夏王朝的中心活动区是黄河中下癖伊、洛、汾、济等河流冲积的黄土地带及河、济平原。至今还没有发现夏代直接遗留的文字记载,但从有关传说看

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前770)中国进入阶级社会,经历了奴隶制(见)和封建领主制(见)阶段,黄河中下游农业由过渡到

发展概况

在原始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夏王朝的中心活动区是黄河中下癖伊、洛、汾、济等河流冲积的黄土地带及河、济平原。至今还没有发现夏代直接遗留的文字记载,但从有关传说看,夏族首领大禹(见)曾主持过大规模的治水活动,开辟了黄河中下游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夏代已有历法,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储备粮食,开始用粮食酿酒,有专管畜牧业的职官,表明夏代农牧业均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商族原活动在黄河下游,相传其祖先曾“服牛”、“乘马”、“立皂(食槽)牢(栏圈)”、“勤其官而水死”,反映其畜牧业和种植业均比较发达。公元前16世纪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朝以后,尤其商代中期以后,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农业有很大发展,在安阳殷墟发掘出来的大批甲骨卜辞中,有关农业的竟达四五千片之多,而且绝大部分直接与种植业有关。商朝统治者对农业十分重视,经常以占卜求雨祈年,还常到其他方国开荒种地,把邻近的猎区和牧区变为农田。商朝贵族嗜酒成癖,从侧面反映了商朝粮产之丰。周族的祖先原居黄土高原,是一个善于经营农业的民族,传说其始祖弃在虞舜和夏代当过农官,后被祀为农神,即所谓。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封建领主制的王朝,其势力东至山东,西至甘肃,南至湖北,东北到达辽宁。种植业进一步成为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在《诗经》中有许多关于农事的诗篇和章句,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繁荣。西周每年举行隆重的天子“藉田”大礼和王后“亲蚕”仪式,表示对农业的重视和倡导。

夏商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农具已逐步在各个农事领域中使用,但木石工具仍大量存在。农田由高地向低平地区发展,以工程为中心的土地规划和农田建设不断改善着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畜牧业仍较发达,独立的园圃业开始形成,渔猎采集仍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一定地位。

农时历法

掌握农时的需要推动了历法的发展。中国天文历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相传帝尧曾“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夏代可能制定和颁布过历法。孔子曾主张“行夏之时”。商历是阴阳合历,以夏之十二月为岁首,实行置闰,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月有大小,小月二十九日,大月三十日;一年分春秋两季,春以赅夏,秋以赅冬,以一岁为一祀,年、秋二字表示收成。西周早期应用的历法有两种:一为周历,以夏之十一月为岁首;一为夏历。其后基本沿用殷商的历法,不过更详密了。“朔”、“望”日的使用约始于西周。

在天文历出现之前,物候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这一时期物候知识更加丰富。《诗经·邠风·七月》记载物候,生动具体,又容易记诵,被称为最早的有关物候学的诗歌。《夏小正》则堪称中国现存最早一部物候历。商周时期人们已积累了不少农业气象知识,如《尚书·洪范》已谈到雨、旸、寒、暖(燠)和风等影响农业生产的气象因素,以及时令的意义。指出这些因素互相协调,并和农时适当配合,作物方得繁茂,获得好收成。

农田建设

传说大禹平治水患,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条件,人们才能“降丘宅土”,“平土而居之”,使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平原获得进一步开发。排除土地积水是垦田种植的重要前提,史称沟洫制度创始于夏;沟洫最初的作用就是排除积水。然而生产水平仍然有限。商代农业远超过夏,畜牧业也很繁盛,商汤时的食物构成,已有酒有肉有黍有稻。商人灭夏,占有中原宽广的肥沃土地,致力于挖筑沟洫,疆理土地,生产进一步发展,王室有大量储粮,出现了仓、廪。周人原活动于关中西部,在农田规划早已注意观察泉流方向或土地的向阳或背阴。商代后,继续发扬其重视农业的传统,继承和发展开创的疆理土地,平治原隰,兴修农田沟洫系统的传统,形成了农田畎亩的规范。农田沟洫体系和夏商西周实行的井田制度是互为表里的,农田沟洫的作用之一是把农田区划成方方正正的田块,以便于实行下一夫(户)百亩的授田制。

农业工具

农具改进,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原始农业时代已出现的仍广泛使用于松土、播种和挖筑沟洫,不过其形制有所发展,曲柄耒、双齿耒更为普遍。《诗经》中的农事诗只有“耜”而无“耒”,大约西周至春秋,耒耜已成为一种不可分割的复合农具,它在生产实践中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锹一类起土农具;一是犁耕农具。为中耕除草农具,出现于西周;,为碎土工具,商代已有。农具的材质仍以石、木、骨、蚌为主,商周已有青铜农具,陕西、河南、河北、湖北、江苏等商周遗址出土有和钱、镈等,然而实际使用的并不多。《周礼》中所记载的,大致反映西周末年情况。

作物栽培

这一时期农作制度由原始撂荒逐步发展到轮荒制为主要耕制的阶段,商周种植的大田作物有以下七种:黍(糜子)、稷(粟)、菽、稻、来(小麦)、牟(大麦)、麻(或苴),基本为粮食作物。直到明代,都是黄河流域的主栽种类。当时,麻兼作纤维作物,它和豆科的葛,以及这一时期相当发展的蚕桑业共同解决衣着问题。染色植物“蓝”和“绿”,商周时至少已广为采集利用。蓝的最早的栽培记录则见于《夏小正》。“蓝”即靛蓝,可染青色;“绿”,借为“菉”,即菉草,以染黄色。当时种植比较普遍的粮食作物黍、稷、菽、麦,分别培育出不同的品种或品种类型。麦子虽尚未见春麦、冬麦之名,然而西周已有春播和秋播之分了。水稻除“稻”名外,又有名“稌”者(这大约是商周栽培的两个不同的种)。

传统农业的技术项目,除施肥尚难以肯定外,其余从播种前整地、播种、定苗、中耕、锄草、培土、灌溉、防虫到收获贮藏等已大致具备。垄作(畎亩)为商周耕作的特点之一。从而实现了条播。实行条播便于中耕培土,进行田间管理,极大地改善了作物生长发育的田间环境,促进生产水平的提高。

这一时期蔬菜、果树栽培有很大发展。甲骨文已有“圃”字,但至西周早期仍是场圃结合,春夏种菜,秋冬筑以为场,西周晚期始见专业园圃。不少园艺作物已实行栽培或保护利用。蔬菜进人栽培者有韭、瓠、葵、瓜。其中韭受到特别重视,四月初的鲜韭和羔羊一同用以祭司寒之神。有人认为芸(芸薹)和葑,商周时也已栽培。果树进入栽培的时间较迟,商周时枣和李大约已实行栽培,其他如桃、棠棣、杜梨、梅、杏、栗等也已受到重视和利用。

畜牧业及其他

畜牧业技术也有很大成就,当时实行放牧与圈养相结合。马以精料喂饲,并据毛色不同区分为若干品种。马、牛等大牲畜平时公母分群放牧,春季合群交配;注意种畜选择,通过汰劣留良。对牧地管理也有一套措施。鸭、鹅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人工饲养。

蚕桑业

商周时受到重视,商代祭祀“蚕示”(蚕神)用“三牢”,商周墓多出土玉蚕。大致到春秋时,栽桑养蚕已遍及黄河中下游。

渔猎采集 在商周的经济生活中犹占有一定地位。西周时农夫除农事活动外,还要随侍领主习武狩猎,猎获的小野兽犹是生活资料的必要补充,也有专以狩猎为生者。采集在商周时代仍是妇女的繁重任务。采集的对象有繁、芑、薇、荼、菽、杞、蕨等,以及采拾李属野果,收割荻苇等。捕捞,夏代遗留的有陶网坠、骨制鱼叉、鱼钩和铜鱼钩等。商和夏相近,网和钓仍是两种普遍使用的方法。西周捕鱼工具和方法则有发展:有网、罛(大鱼网)、九罭(小鱼网)、罶(鱼笱)、汕(撩网)、罩(竹制鱼笼)等。西周早期已开始人工养鱼。

西周的贮藏手段已有“仓、廪、庾”;仓,为室内藏粟;廪是敞屋藏穗;庾是露天堆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