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王祯《农书》

元代著名农学家修撰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农书,也是继之后中国第二部大型综合性古农书。 王祯《农书》中农具插图 著者生平见。成书经过《农书》由“农器图谱”、“农桑通诀”和“百谷谱”三部分组成。约于1300~1313年间完成,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王祯为《农书》作序,刊行时间未明。内容评价全书共约13.6万余字。

元代著名农学家修撰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农书,也是继之后中国第二部大型综合性古农书。

王祯《农书》中农具插图

著者生平

成书经过

《农书》由“农器图谱”、“农桑通诀”和“百谷谱”三部分组成。约于1300~1313年间完成,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王祯为《农书》作序,刊行时间未明。

内容评价

全书共约13.6万余字。第一部分“农桑通诀”相当于农业总论,其中农事起本、牛耕起本和蚕事起本,简要地叙述了中国农业的有关历史及其传说;授时、地利、孝弟力田、耕垦、耙耢、播种、锄治、粪壤、灌溉、劝助、收获、蓄积、种植、畜养、蚕缫、祈报等16篇,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分别作了全面和系统的总结和介绍。第二部分“百谷谱”属于各论性质,按谷、蓏、蔬、果、竹木、杂类、饮食(附备荒)等7类。逐一介绍当时的栽培植物,分述其起源及栽培、保护、收获、贮藏、利用等技术方法。第三部分“农器图谱”是本书的重点,篇幅几占全书的3/5,并附有农器图270余幅,可以和文字叙述对照阅读,凡有关耕作、收获、劳动保护、产品加工、仓贮、运输、灌溉、蚕桑、纺织等各个门类的农具,都有详细的介绍,图文并茂,最后还附有两篇“杂录”。

王祯《农书》具有很多特色,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首先,它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包括了传统农业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王祯处于元朝统一时代,他生长于山东,出仕于江南,熟悉南北农业生产情况,所以《农书》的内容兼南北而综述,是中国第一部贯通南北农业的农书。

其次,该书全面地介绍了.各种农具,网罗周全,有图有说,开创了综合性农书附载农器图说的先河(见图)。它不仅收载了当时民间普遍采用的农具,而且还介绍一些罕为人知的农具。复原了某些已经失传的古代农具。所以“农器图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冯应京《皇明经济实用编》、王圻《三才图会》、袁黄《宝坻劝农书》以及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等文献,都曾采用其中的有关内容和图文并重的形式。

第三,王祯《农书》在农业技术上也有许多创新。在“田制门”中全面介绍了、架田、等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种植篇”系统介绍了桑、果的身接、根接、皮接、枝接、靥接和搭接等6种嫁接方法;在“粪壤篇”中,它把大粪以外的肥料,归纳为踏粪(厩肥)、苗粪(绿肥)、草粪(野生绿肥)、火粪(草木灰、石灰)、泥粪(沟港肥泥)等几大类。并提出“惜肥如惜金”的主张。在“百谷谱”中首次记载了把香菇子实体作为播种材料的方法。此外,在“授时篇”和“田制门”中根据一年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循环往复的变化规律,把星躔、季节物候和农事活动联成一体,制成“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可以与日历相互体用,起到授民时而节民事的作用。

版本介绍

《农书》在元代是否刊行过,至今不清楚。只知成书后一个世纪被收入《永乐大典》,又过了百余年,到嘉靖九年(1530)首次由山东布政使司付刻,这是最早的刻本。此后,该书的传刻分成两个系统,版本共有12种以上。一系是以上述嘉靖本为亲本,简称“明本”;另一系是乾隆年间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四库全书》本,简称“库本”。明本系统全书36集,库本系统则作22卷。两个系统除卷数不同外,在《农书》的三部分次序编排与插图等方面都有出入,各有优点。据近人考证,库本内容基本上保存《永乐大典》的面目,较嘉靖本更接近原来面目,但将原书37集改为22卷是归纳编排中的错误。王毓瑚以库本为基础参照明本加以校点的版本,农业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是最便于使用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