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天工开物》“乃粒”等篇

《天工开物》是明代一部科学技术专著,其中的“乃粒”等篇总结了明代及其以前的农业生产技术。著者生平著者宋应星(1587~?),字长庚,江西省奉新县宋埠乡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考取举人。中举后多次进京会试,均名落孙山。45岁后,他放弃科举

《天工开物》是明代一部科学技术专著,其中的“乃粒”等篇总结了明代及其以前的农业生产技术。

著者生平

著者宋应星(1587~?),字长庚,江西省奉新县宋埠乡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考取举人。中举后多次进京会试,均名落孙山。45岁后,他放弃科举,钻研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崇祯七年至十一年(1634~1638)他受任为江西省分宜县县学教谕,课士之余,日事著述,先后著有《天工开物》三卷18篇(一作十八卷),《野议》12篇,《谈天》一卷,《论气》一卷,《思怜诗》一卷,至今流传于世。崇祯十一年,他任福建汀州府推官,崇祯十六年任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退居家中,拒绝仕清,约于康熙三年(1664)前后病逝。

成书过程

本书成于1637年,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写成的。既不能购奇考证,又无法与人商榷,连参考书也很少。据统计,全部引书仅20余种,70余次。书中的基本材料大都是作者广泛调查研究的心得。宋应星曾多次进京考试,并在江西、福建、安徽等地为官,所到之处,随事咨询,为编写《天工开物》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书中的大量插图,可能是他(或请别人)所作的现场速写。原稿本有“观象”、“乐律”二卷,刻版印刷时因觉“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而删去。

内容评介

《天工开物》内容广泛,涉及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许多方面。其中“乃粒”叙述谷物栽培;“乃服”叙述养蚕和丝绸、棉、麻、毛纺;“彰施”讲述染料作物和染色技术;“粹精”讲谷物的收获和加工;“甘嗜”叙述种蔗、制糖和蜂蜜采收;“膏液”讲述榨油和造烛方法;“曲蘖”讲酒曲的制备。全书论述农业方面的文字约占40%左右,与其他农书相比,具有明显的特色:①该书取材以总结当代农民的实践经验为主,结合有关的文献记载,作者直接叙述,很少作直接的文献征引。所以内容比较切实可靠。②不少技术是历史上的首次记载。如把秋植大豆种子播于稻茬内的经验;种甘蔗必须注意芽的位置应朝左右两个方向,不能一上一下,以免朝下“向土难发”的经验;用骨灰蘸秧根、用砒霜拌麦种的经验;将一化性蚕的雄蛾(早雄)和二化性蚕的雌蛾(晚雌)杂交,育出新蚕种的经验,以及拣出病蚕,用隔离方法防治蚕病传染的经验等。③比较重视数量表述。如提倡秧田与本田面积的合理比例为1∶25;主张“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过期不栽则因秧苗过长而会减产;认为水稻自出苗到结实,“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同时还计算出各种油料作物的出油率、水稻的秕谷率、麦子的出粉率等等,说明作者对农事不满足于一般的定性叙述,而力求定量考察和记述,该书这一特点在传统农书中是比较突出的。《天工开物》对中国明代以前几千年间积累起来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经验,作了较全面而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科学技术体系,得到了中外学者的一致好评。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博士把宋应星誉为中国狄德罗(Denis Diderot),《天工开物》也先后被全译为日文和英文,摘译为法、德、意、俄等国文字,成为世界性的一部科技史名著。

版本介绍

《天工开物》的版本,大致有如下10多种:①崇祯十年(1637)涂绍煃初刊本。②清初杨素卿坊刻本。③日本明和八年(1771)营生堂刻本,天保元年(1830)重印过。④1928年武进陶湘涉园(据日本营生堂本)校印;1929年重校重印,收入《喜咏轩丛书》中(见图1、图2、图3)。⑤1930年上海华通书局据日本明和八年营生堂本的影印本。⑥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⑦1936年上海世界书局铅印本。⑧1943年日本三枝博音影印本:第一部分据营生堂本影印;第二部分是三枝氏所著的《天工开物之研究》,东京十一组出版部出版。⑨1952年日本薮内清译注本:第一部分是《天工开物》的日译和注释,第二部分是中文原著,第三部分是薮内清、大岛利一、天野元之助等人撰写的十一篇论文,东京恒星社出版。⑩1959年中华书局据涂绍煃初刊本影印本。⑪1966年美国宾州大学任以都、孙守全合译的英文本。⑫1976年中山大学钟广言注释本,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1 《天工开物》序

图2 《天工开物》耨图

图3 《天工开物》踏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