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太湖农田水利史

农业为经济重心,围田水利有迅速的发展。其时在江东和太湖流域进行军事屯垦,兴建农田水利为其首要任务。左思《吴都赋》描述吴时屯垦规模:“屯营栉比,廨署棋布”,“畛畷无数,膏腴兼倍。”东晋嘉兴屯田:“岁遇丰稔,公储有余。”发展至梁、晋时的海虞县改为常熟县(今常熟市)。

太湖地区塘浦圩田和治理河道的历史变迁。太湖地区地势外围较高,中部低洼,河湖众多,史载涝多于旱。在这一地区进行农业生产,低地需要围田垦殖,高田需要通渠抗旱。围田是筑堤围裹浅水沼泽或河湖滩地,傍水耕种。临江濒海高田,依赖海塘御咸蓄淡和沟渠灌溉。开发太湖农田的过程,实际就是围湖围海的过程。

围田种植,至迟春秋时期已有出现。战国到汉,随着渠道和堤防的兴建,围田进一步拓广。自孙吴到南朝的将近400年间,以太湖农业为经济重心,围田水利有迅速的发展。其时在江东和太湖流域进行军事屯垦,兴建农田水利为其首要任务。左思《吴都赋》描述吴时屯垦规模:“屯营栉比,廨署棋布”,“畛畷无数,膏腴兼倍。”东晋嘉兴屯田:“岁遇丰稔,公储有余。”发展至梁、晋时的海虞县改为常熟县(今常熟市)。《常昭合志稿》释其改名的缘由:“高田濒江有二十四浦通潮汐,资灌溉,而旱无忧;低乡田皆筑圩,足以御水,而涝亦不为患,以故岁常熟,而县以名焉。”昆山则有“一十二浦”。是时塘浦圩田大约已初具雏形。

其后大小沟渠逐渐加密,纵横交错,乃有横塘纵浦之称。《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东南沿海有古泾301条,构成系统。围田开始以位位相接的形式出现,继续发展,构成横塘纵浦之间圩圩棋布的塘浦圩田体系。这大约在唐代中叶以后。其形成除民间自发筑圩浚浦外,亦与军事屯垦有关。唐自“安史之乱”后,在苏州、嘉兴等广大平原沼泽地区大兴屯田,其中以嘉兴屯田规模为最大。唐广德(763~764)时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中描述其规模,西起太湖、东达于海,“广轮曲折千有余里”。其措施:“画为封疆属于海,浚其畎浍达于川,求‘遂氏’治野之法,修‘稻人’稼穑之政。”堤路御水,沟洫通江,稻田与旱地兼治。其效果:“浩浩其流,乃与湖连。上则有涂(途),中则有船。旱则溉之,水则泄焉,曰雨曰霁,以沟为天。”抗旱泄涝,唯沟洫之赖,自兴屯之后,无“凶年下岁”。钱塘江口汉时已有“防海大塘”。到唐代,沿江濒海南北海塘已初步由分段散塘而连成一线。大约中唐以后,作为太湖农田水利的主体——塘浦圩田体系已基本形成。

五代吴越时期塘浦圩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北宋郏亶等记述自唐至五代的太湖水利遗迹:五里或七里有一纵浦,七里或十里有一横塘,在塘浦纵横交加之间有“圩田之象”;堤岸高厚,塘浦深阔,“一河一浦,皆有堰闸”;“浚三江,治低田”,以御洪涝,“蓄水泽,治高田”,以抗暵旱;设置“撩浅军”专职河渠的疏浚养护等等。据文献统计,吴越国时期水旱灾害显著少于其前.后各朝代。北宋时塘浦和堤防堰闸开始隳坏,水旱灾害加剧。南宋偏安江南,太湖流域为其重要农业基地,曾多次导江浚浦,致力于农田水利,但成效不著。至南宋末年,“荡无堤障,水势散漫,……一雨即成久浸矣”。后来为防河湖泛溢为害,特多加疏导泄水,于是“苏、湖、常、秀,昔有水患,今多旱灾”。自元及清,治理太湖水利颇为频繁,但多枝节治理,功效不固不久,水旱灾害频仍,太湖农田水利,每况愈下。

太湖下游的通海河流,对于太湖农田水利关系重大。横塘纵浦交织于通海干流之间,干流深广通利,灌排效益良好,则圩田安泰。反之,就多灾难。下游古有“三江”为泄水干流:东面是吴淞江,东北有娄江,东南有东江。三江通畅,农田有秋。后代娄、东二江淤废,太湖水利形势开始有巨大变化。为了泄洪排涝和高田灌溉,历代常开浚别的港浦以为代替,东北开浚茜泾、刘家港等代替娄江,东南别以小官浦、张泾等代替东江。刘家港亦名浏河,元代相当深广,曾是海舶往来的六国码头,“元时海运千艘所聚”。清以后淤狭。茜泾宋代浚治后曾是泄水大浦之一,元以后亦淤浅。东南小官浦吴越国时相当广阔,至宋元间仍为“入贡及市舶交集之处”。以后湮塞。张泾也曾经是主要港浦之一。自明以后所有港口被堰断,东南沿海全被封闭,没有通海水道了。自宋迄清,中路吴淞江日见萎缩狭浅,最后变成迂回曲折、仅存一线的苏州河。太湖下游河道的最大变化是明初的“掣淞入浏”和黄浦夺淞。经此之后,至于清末,吴淞江日益淤塞,浏河亦见浅狭,而黄浦日渐广阔,终于发展为太湖.下游的唯一大河,吴淞江反而成为它的小支流。三江水利机能由黄浦一江承担,波转澜回,出路不畅,清顾士琏指出:“水遂乱行,散溢低乡,不复出海,农田日坏。”

58 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耜

59 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复原

60 西安半坡出土的石铲

61 西安半坡出土的骨铲

62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唐代曲辕犁

63 河北兴隆出土的战国铁䦆范

64 西安半坡出土的石锄

65 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农具

66 西安半坡出土的手握石斧

67 西安半坡出土的带孔石斧

68 六朝翻车复原模型

69 唐代筒车复原模型

70 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刀、石刀

71 西安半坡出土的双孔石刀

72 西安半坡出土的蚌刀

73 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的石镰

74 河北兴隆出土的战国铁镰范

75 福建闽侯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磨盘(右上)

76 西安半坡出土的石磨盘(右中)

77 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右下)

78 甘肃酒泉出土的汉代石磨盘

79 汉代水碓复原模型

80 河南陕县出土的东汉陶米碓

81 河南洛阳出土的东汉陶碓、风车

82 河南灵宝出土的东汉陶碓房

83 西安半坡出土的鱼钩、鱼叉

84 西安半坡出土的石箭头、骨箭头、角石矛头

85 西安半坡出土的石网坠

86 西安半坡出土的狩猎石球

87 西安半坡出土的纺轮

88 西安半坡出土的编织工具

89 南京出土的西晋泡菜坛

90 陕西汉中出土的东汉水田农耕模型

91 云南呈贡出土的东汉水田塘模型

92 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耕地画像砖

93 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耙地画像砖

94 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耱地画像砖

95 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扬场画像砖

96 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打连枷画像砖

97 敦煌莫高窟唐代耕获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