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世界农书

又译称《工作与时日》)。是一部828行的叙事长诗,反映希腊奴隶城邦形成初期彼阿提亚小农经济情况。其中383~705行是有关农业生产及经营的。从中可见当时的小土地所有者亲自参与农事操作,及利用很少家内奴隶及雇工的情况。后期有色诺芬的,提供了在奴隶制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与管理的具体情况。古罗马的农书古罗马(公元前8世纪~5世纪)曾是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奴隶制的大帝国。

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到近代世界各国有关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论著及文献。分为古希腊及古罗马时代农书、中世纪西欧农书和近代世界各国农书三大部分。

古希腊、古罗马农书

古希腊的农书

古希腊(公元前11世纪~前1世纪)是以奴隶制经济为基础,在文化上有过重大成就的时代。体现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特点及水平的专著,前期有赫西俄德(Hesiodos,公元前8世纪)的《田功农村》(Works and days,又译称《工作与时日》)。是一部828行的叙事长诗,反映希腊奴隶城邦形成初期彼阿提亚小农经济情况。其中383~705行是有关农业生产及经营的。从中可见当时的小土地所有者亲自参与农事操作,及利用很少家内奴隶及雇工的情况。后期有色诺芬的,提供了在奴隶制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与管理的具体情况。

古罗马的农书

古罗马(公元前8世纪~5世纪)曾是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奴隶制的大帝国。罗马的农书体现了氏族制度解体、奴隶制度的发展与衰落的历史进程中,奴隶制大地产下的生产与管理的变化情况,主要农书(按其成书的先后)依次为加图的、瓦罗的、科路美拉的及帕拉迪阿斯(Rutilius Taurus Aemiliaus Palladius)的《农事论》(Opus Agriculturae)等。此外还有维吉尔(Publius Vergilius.Mavo,公元前70~前19)的《农事诗》(Georgica,又译《田功诗》)。这篇长达527行的长诗与科路美拉的曾被后人称为古罗马农书的双璧。17世纪时由德赖登(John Dryden,1631~1700)译成英文后,一时广为传颂。作为农书对其技术内容加以注释的散文本,曾于1742年由汉密尔顿(Hamilton)再次译出(见图1)。

图1 《农事诗》译本书影

这一时期奴隶制下的农业生产与组织情况,还可从传世的其他典籍中窥知。如荷马(Homer,公元前8世纪)的史诗《伊利亚特》(Illiad)与《奥德塞》(Odysseia),既反映了迈锡尼文化(Mycenaean Civilization,开始于公元前16世纪的早期希腊文化)时期的社会,也展现公元前9世纪前后,诗人生活的氏族公社解体时期(军事民主制)的希腊部分社会生活。如由公社成员占有的小块份地及富有的贵族占有大片土地并存的土地所有制。亚里斯多德(Aristolte,公元前384~前322)在他的《政治论》(Politica)中极力为奴隶制辩护,认为主奴关系不但合理,甚至也合乎正义。但作为温和的民主派,他又主张,只有拥有适度财产的“中等奴隶主”最易遵循合理的原则,而贫富悬殊则会引起社会动荡与不安。古罗马老普林尼(Graius Secundus Plinius,23~79)在他的《博物志》(Historia Naturalis)中有关农业技术的论述及小普林尼(C.Secundus Plinius,约61~113)有关庄园经济问题的通信,都是这一时期珍贵的农史资料。而凯撒(C.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前44)的《高卢战记》(Belium Gallicum,公元前58~前52)和塔西坨(Cornelius Tacitus,约55~118)的《日耳曼尼亚志》(De Germania),有关日耳曼人早期情况的记叙,是研究日耳曼人的政治及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珍贵文献,也是探讨早期日耳曼人农牧业生产与组织的权威资料。

中世纪西欧农书

中世纪(5世纪中叶~17世纪中叶)的西欧处在封建制度下,以自然经济为主,技术进步缓慢。反映中世纪早期农业成就的专著较少,流传至今的仅有两部。即12世纪后半叶在阿拉伯人控制下的西班牙,由伊本·阿瓦木(Ibn-Al-Awams)撰写的《农书》(Kitab-al-Felahah)和13世纪在英国由亨利(Walter of Henry)所著《农业论》(Le Dite de Hosbandrie),又称。伊本·阿瓦木的《农书》用阿拉伯文写就,一度湮没无闻,18世纪在马德里发现,19世纪初及中期先后出版了西班牙文及法文译本。书中有引证的资料,但主要成就是总结西班牙穆斯林的农业生产经验,其技术特点是适应夏季少雨的地中海气候,强调深耕细耘,并记有引入豆科的轮作体系,书中叙述了585种植物(有水稻、棉花及苜蓿牧草等),并说明了50多种果树的栽培方法。它体现了在中世纪曾影响西欧的东方文化成就,是伊斯兰世界最为杰出的农学专著。作为庄园管理人员的手册,以内容翔实著称于世(见)。

16世纪以后,英国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反映处于技术变革前夕特点的农书,也以英国为多。如1523年由费兹哈柏撰著的(见)被公认是英国近代农书先驱。费兹哈柏在1523年还出版了《土地管理论》(The Book of Surveying and of Improvement),强调土地管理及改良的重要性,从中反映出庄园体制松弛情况下,作为独立自主经营的约曼农的地位与作用的变化。塔撤于1557年出版《优良农业指针百例》(见)后经增补于1573年改为《优良农业指针500例》。西欧大陆上的德、法两国同期也有农学专著刊行。德国的赫列斯巴哈(Conrad Heresbach,1496~1576)于1570年在科隆出版《农业四章》(Reirusticae Libri Quatuor)。以莱茵地区的农业为对象,以拉丁文用对话的方式写成,全书体例仿古罗马农书,由耕地与牧地、园地与林地、畜牧、家禽及鱼蜂等四章组成,书中已提出作为饲料作物的蔓菁及苜蓿的优点。1577由古奇(Barnabe Goodge,约1540~1594)译成英文,之后加以增补于1614年改称《农业全书》(The Whole Art and Treat of Husbandry)。被人誉为法国农业之父的塞尔(Olivier de Series,17世纪)出身于贵族,为了维持自己在法国南部的领地,通过亲身的体验与观察,于1600年出版了《农业的舞台与经营》(Le Thea’tre d’Agriculture et Mesnage des Champs)。书中对土地利用、栽培、饲育、加工等实用知识详加解说。本书论述的有关轮作深耕及栽种牧草等技术,对法国近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有深刻影响。

涉及中世纪西欧的农业生产组织及土地制度的文献,还有几部法典与敕令。如反映法兰克人封建初期经济制度,用拉丁文写成的、公元800年左右由查理大帝颁布的旨在如何保证领主有效的剥削农奴的。英国1086年在被诺曼底威廉(William I,约1027~1087,1066~1087在位)征服后对全国地产进行清查记录的《土地调查书》(Domesday Book,见)。

图2 《农业全书》书影

近代世界各国农书

近代(17世纪中叶~19世纪),完成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在农业上实现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过渡。由于世界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其变革不仅有先后的差异,并伴有兴衰与起伏。本时期的农学专著,为探讨这一历史进程做出了贡献。

西欧的近代农书

英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最典型的国家。圈地运动以暴力迫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促进了农村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反映这一变革的有关农业生产与组织的严格意义上的农学专著,曾盛极一时。从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英国刊印了近40部流传较广的有影响论著。在近代英国农书中,塔尔的以提倡马力中耕为主旨,已具有近代农业的特点。标志着西欧农业行将跨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农书撰著者中,以阿瑟·扬(Arthur Young,1741~1820)的成就最为突出。扬不仅著作等身,而且亲自参与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扬的一系列著作中,是侧重经营理论的专著,《实验农业讲义》(A Course of Experimental Agriculture,1770)为综合论述农业新技术成就的较为浅近的读物。莫提玛(John Mortimer,约1656~1736)的《农业全书》(The Whole Art of Husbandry,1707,见图2)、J·劳伦斯(John Laurence,1668~1732)的《新农业体系》(A New System of Agriculture,1726),以及迪克森(Adam Dickson,1721~1776)的《农耕论》(A Treatise of Agriculture,1762)都是体例较为严谨,内容较为详尽的综合性农学专著。这些著者不但注意现实的农业生产,也因熟悉有关的农书,能详尽地征引古代罗马与前人的论著,通过分析对比来说明新的农业技术的成就与特点。1846年英国废除“”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在美洲等地进口粮食的竞争压力下,英国的农业趋于衰落,英国的农学也随之一蹶不振,农书的撰著刊印锐减。西欧大陆上的法、德两国农业变革与英国相比虽有差距,但也不乏具有农业生产特点而且水平较高的论著。在法国继塞尔之后,有蒙梭,作者根据塔尔的,结合法国实际,写成专著。帕丘洛(Henry Patullo,18世纪后半叶)的《根据实验改良土壤》(Essai Sur l’Amelioration des Terres,1765)对应从休闲农作制向四圃轮栽制转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德国的近代农学专著先后刊印了莱希尔特(Christian Reichart,1685~1774)的《农业·园艺宝典》(Land und Garten Schatz,1753~1755)、休伯特(Johann Christian Schubart,1734~1789)的《经济学·官房学论文集》(Okoromisch=Kameralistische Schriften,1783~1785)、泰厄的、休威尔茨(Johann Nepomuk Von Schwerz,1759~1844)的《实际农业入门》(Anleitung zum praktischen Ackerban,1823~1828)、乌鲁芬(Carl Von Wulffen,785~1853)的《农业重学的基础理念》(Ideen zur Grundlage einer Statikdes Landbaues,1823)、杜能的、哈姆(Wilhelm Ritter Von Hamm,1820~1880)的《英国农机具的历史》(Die Landwirtschaft lichen Gerathe und Machinen Englands,1845)以及李比希的等,这些农学专著除泰厄的是部综合性的,其余大都有所侧重。但技术上的主张,如:注意培育地力,强调要废除休闲推行轮栽制,提倡种植优质饲草,改放牧为舍饲等则大体相近。在经营上泰厄与杜能的论著都各有特点,泰厄使农业经营理论体系化,明确农业经营的目的是连续取得最多纯收益。杜能则在其杜能圈构思的基础上,用边际分析方法推导出农业经营的比较利益规律以及区位理论、级差地租理论,开创了后来自具体系的德国农业经营经济学派。从法、德两国近代农学的渊源不难看到受英国农业及农学的影响。泰厄这位德国近代农学的先驱,甚至把已在英国推行的,认为是唯一合理的农业:为了积极实现这一设想,他曾在1798撰写了《英国农业论》(Einleitung Zur Kenntniss der Englischen Landwirthschaft)对之加以评介。扬的著作在法国曾一度受到极大关注,早在1800~1801年,在巴黎就出版过18卷本的《扬著作集》。

俄国的近代农书

俄国在彼得大帝(Алексеевичпётр Ι,1672~1725,1682~1725在位)时仿效西方,实行经济、政治及文化上的改革。之后大量译介英德等西欧有关农业及家政的论著。1773年乌莎科夫(Ушаков)的《关于秋播作物的播种》出版。1766~1915年,在彼得堡先后刊印了280卷的《自由经济协会成果集》(ТрудьΙ Имя ВЭО)上,曾发表有关农业及农业科学的论文多篇(见图3)。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其论文题目多集中在与废除休闲三圃制,引进高产新作物,增进培育地力与增产有关的问题。在1849、1858、1876及1904年,曾先后四次编辑出版所刊载的论文索引。在诸多有关论著中,成就突出的是沃洛托夫的(О Развеленииполей,1768)。恩格里戈特(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Энгелардт)于1882年汇集他陆续发表在《祖国纪事》杂志上的信札,以《来自农村的十一封信》(Из Деревни-11Писем)为题,在彼得堡加以刊印。沃洛托夫的著作标志着俄国近代农学的成立,恩格里戈特的著作除对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给予应有的关注,还重点分析了劳动力的使用,适应市场需求对亚麻等经济作物的引种等问题,对地主制农场经营上的缺点也曾加以指责与批评。

图3 《自由经济协会成果集》书影

图4 《旱地农业论文集》书影

美国近代农书

美国在18世纪以后,为探索适合北美大陆自然及社会条件的生产技术,富有地域特色的农书曾应运而生。但在19世纪西进运动结束之后,较早地形成机械化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农业生产跃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学专著的内容体例也随之改观。体现近代农学特色的有埃利奥特(Jared Eliot,1685~1763,农业改良家、牧师、医生)的《旱地农业论文集》(Essays upon Field Husbandry,1760,见图4),是作者根据新大陆的特殊条件,参考欧洲的生产技术,探索适宜美国的农业技术体系的论著,汇集从1747年至1759年曾发表在报刊上的论文六篇而后刊印的。迪恩(Samuel Dene,1733~1814,农业评论家,牧师)的《新英格兰农夫》(New England Farmer,1790),书名又称《农事辞典》(Georgical Dictionary),是介绍以新英格兰(沿大西洋北部地区,行政上包括马萨诸塞、康涅狄克等六个州,是早期移民定居的地方)为中心的美国农业实际具体情况,但又是涉及农事操作及农业生产诸多领域基础知识的工具书。波多莱(John Beale Bordley,1729~1804,农学家)的《农业及农村的随想与札记》(Essays and Notes on Husbandry and Rural Affairs,1791),内容以评介马里兰及宾夕法尼亚的农业实况为主,也参考对比了欧洲特别是英国农业生产技术。比第(Adam Beatty,1776~1858,农业评论家、农场主)的《南部农业》(Southern Agriculture,1843),是作者对其家乡肯塔基的耕作及饲养技术所做的记叙与评论,较为关心地力培育及销售市场等生产经营中涌现的新问题。为适应美国农民注重实际的心态,由农业期刊定期供给农民所需要的知识,深受务实的美国农民欢迎。因而普及性期刊相继发行,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由托马斯(Robert B.Thomas,1766~1846)与布埃尔(Jesse Buel,1778~1839)分别于1792及1839创刊《农民历》(The Farmer’s Almanack)及《农民之友》(The Farmer’s companion)。此外,这类刊物较为知名的还有《美国种地人》(American Cultivator,1839)、《草原农夫》(Parairie,1841)和《乡村绅士》(Country Gentleman,1853)等。19世纪中期美国各地发行的这类杂志已达50种,其中有些沿袭至今仍在大量印行。通俗、实用、简明是这一阶段美国农学著作的普遍风格,体现出农民农书的特点。

日本近代农书

日本从17世纪初被称江户时代(1603~1868)的封建社会解体时期,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商业性农业也有所增长,作为幕藩体制基础的自然经济渐趋瓦解。但日本从17世纪30年代起实行长达200多年的镇国政策,因而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虽有所改进,但体现其成就与特点的农书仍属传统农学范畴。由松浦宗案(1525~?)纂辑的《清良记》是记叙土佐(今高知县)宇和岛领主土居清良一生业绩的。全书共30卷,其中第七卷,公认是属于农学范畴,可视为日本最早的农书(见)。佐濑与次右卫门(1630~1711)是会津(今福岛县)豪农,1684年(日本贞享元年)写成。宫崎安贞(1623~1697)撰著的是江户中期刊刻的大型综合农书,系统地记叙了封建社会后期传统农业技术。土屋又三郎(1642~1719)的《耕稼春秋》(1707)和陶山钝翁(1657~1732)的《老农类语》(1722)都是作者根据自身体验,较为全面系统地记叙了具有地方特点的技术成就。进入19世纪,则以大藏永常(1768~?)著作为代表的有关江户后期的农书为主。大藏出身农民,曾游历日本各地,精于观察,勤于写作,其所撰农书大多是集中讨论一项或几项技术内容,乃至记叙构成农业的一个或若干部门的专业性农书。大藏永常一生撰著的农书有30多部,涉及农具、肥料、病虫害防治及植棉等方面。如《老农茶话》(1804)、(1822)、《农稼肥培论》(1826)、《除蝗录》(1820)及《除蝗录后编》(1846)、《绵圃要务》(1833)等。在养蚕方面有上垣守国(1751~1806)的《养蚕秘录》(1802)及成田重兵卫(约1772~?)的《蚕饲绢筛》(1802)等专著。此外值得提出的还有小西笃好(1767~?)的《农业余话》(1828),根据阴阳五行来说明草木习性及农事活动,佐藤信渊(1769~1850)的《草木六部耕种法》(1832),六部指根、干、皮、叶、花、实,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植物,按需根、需干等分为六类,再依次讨论其栽培方法。田村仁左卫门(1790~1877)的《农业自得》(1841),分两卷,上卷是适应丰歉来探讨水利、培肥、播种及耕作的相应对策,下卷是麦、豆及蔬菜的栽培要点。1868年日本朋治维新后,曾一度忽视日本技术形成的风土特点,而盲目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因而成效较少,于是又重新评价传统技术,于明治中期形成由各地有经验老农参加的群众团体“大日本农会”,来加以总结推广,进而形成被称为“”的具有日本特点的农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