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畎亩法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种土壤耕作技术。《国语·周语》韦昭注畎亩时说:“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即把农田土壤作成高低不平的垄和沟,高出的垄叫亩,低下的沟叫畎。《庄子·让王》司马彪疏中则说:“垄上曰亩,垄中曰畎。”可见,所谓“畎亩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垄作法。畎亩是春秋战国时期农田土壤的突出特征,所以畎亩曾为当时的人们作为农业的代名词加以使用。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种土壤耕作技术。《国语·周语》韦昭注畎亩时说:“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即把农田土壤作成高低不平的垄和沟,高出的垄叫亩,低下的沟叫畎。《庄子·让王》司马彪疏中则说:“垄上曰亩,垄中曰畎。”可见,所谓“畎亩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垄作法。

畎亩是春秋战国时期农田土壤的突出特征,所以畎亩曾为当时的人们作为农业的代名词加以使用。《国语·周语》称农夫为“畎亩之人”;《国语·晋语》称牛耕为“畎亩之勤”。

这一时期,人们通过长期垄作实践,对垄作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总结,提出了“上田弃亩”和“下田弃畎”的耕作原则。其原理是根据土壤含水量决定播种位置。土壤高燥的,把种子播在畎中;土壤水分充足的,把种子播在亩(即垄)上。畎亩的作业要求达到“亩欲广以平,畎欲小以深”。即垄面要平宽,垄沟(畎)要狭而深,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其次,要求“稼欲生于尘而殖于坚”,要求表土要松细(尘),下层要坚实,做到“上虚下实”,为作物提供合理良好的生长条件。汉代的代田法是对“上田弃亩”的继承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垄作技术进行了新的总结和概括。这一时期的垄作技术已经有了三种类型:一是耕地作垄,即在翻耕耙耢整平耙细的基础上再开沟作垄。二是耧耩作垄,其中既有耕翻基础的耧耩作垄,又有没有翻耕基础的耧耩作垄。三是犁㽟作垄,即破旧垄合新垄的垄翻作垄法。

宋元以后,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两熟的发展,在稻后种麦时,为了解决“最忌水湿”的问题,以“下田弃畎”法为基础,创造了开垄作沟,沟沟相通的整地排水技术。此后,垄作耕法就成为南北通行的耕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