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泉灌

中国古代利用溢出于地表的地下水,浇灌农作物的一种灌溉形式。历史上南北方都有利用泉灌的记载。泉灌相传始于周族早期的首领公刘。他们在豳(今陕西旬邑县西),“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利用泉水浇灌田地。以后,泉水灌溉逐渐增多。《诗经》、《尔雅》中还将泉的形态作了分类。山西太原晋祠泉在战国时已用来溉田。北魏《水经注·河水四》记载今山西荣河一带有泉,古人壅其流蓄为陂,引陂水种稻。

中国古代利用溢出于地表的地下水,浇灌农作物的一种灌溉形式。历史上南北方都有利用泉灌的记载。

泉灌相传始于周族早期的首领公刘。他们在豳(今陕西旬邑县西),“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利用泉水浇灌田地。以后,泉水灌溉逐渐增多。《诗经》、《尔雅》中还将泉的形态作了分类。山西太原晋祠泉在战国时已用来溉田。北魏《水经注·河水四》记载今山西荣河一带有泉,古人壅其流蓄为陂,引陂水种稻。河南辉县“百泉”,北魏时建有百门陂,蓄泉水溉稻田。唐至元代,今山东枣庄有泉水灌溉的稻田近“万顷”。南方如浙江长兴的“西湖”,三国时引方山泉水注入,溉田3000顷。《华阳国志》在四川繁县下注明有“泉水稻田”。云南在南诏时,山地“浇田皆用源泉,水旱无损”。历史上中国引泉灌溉以山西和福建省最为发达,据统计,清代山西有49个州县引泉灌溉。福建山多水少,“高田惟仰泉流”。其他多山的地区,引泉灌溉也较普遍。

历史上根据泉水的特点进行开发利用的情况:①泉水发源于山区或山麓地带,地势较高,大部分可实行自流灌溉,开明渠是最常见的一种引灌方式。如山西泉水多分布于汾河两侧的山麓中,自流浇灌汾河河谷平原。历史上有名的太原晋祠泉、临汾龙祠泉、绛州鼓堆泉、赵城霍泉等都建有自流灌溉的渠系。清雍正(1723~1735)间在京畿实行水利营田,于丰润、玉田一带疏泉成河,又引满城、正定、邢台等地泉水种植稻田。坎儿井是开发利用泉水灌溉的一种独特暗渠,清代时在新疆地区发展迅速,南方福建、江西等省采用竹笕跨山越岭引取泉水灌田。②泉水流量多数小而稳定,需筑陂塘潴积起来利用。南方福建、浙江、江西、四川、贵州等多山省区,多筑陂塘蓄山泉细流种稻。③泉水水质清冽,甘泉居多,适于灌溉作物。还有含肥分的泉,灌田尤其肥沃。如清代福建大田县佛窟岩处的泉水、四川江油的马溺水,都能肥田。④泉水温度有冷有热,分别采用不同的利用方法。一般泉水温度较低,清代湖南永明等地采用施石灰和烧稻秆的方法改良冷泉所溉之田。清乾隆时福建屏南县推行“蓄水灌田法”,即在田丘边专开引水沟,不使泉水在田中串灌,利于保持和提高稻田的水温。中国利用温泉种植的历史也很早,秦始皇时就开始在冬季利用骊山温泉来种植瓜蔬;唐代还设温泉汤监官,管理京城附近的温泉,种植的瓜蔬可先时而成熟。北魏时在今湖南郴县、永兴间利用温泉种稻,一年可三熟。温泉溉田往往使作物增产。

明代刘天和在《问水集》中,有找浅泉的简单方法,称“凡久旱地润之处,其下必泉”。此外,所凿的井如为自流井,也即找到泉源了。明“旱田用水疏”中,根据泉源的高低、大小、急缓,列有六种不同的利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