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去势术

中国古代首创的摘除动物雄性睾丸和雌性卵巢,使其失去繁殖能力的一种外科手术。又名阉割术、劁术。去势术的产生殷墟卜辞中有一些反映家畜去势的指事之字。闻一多在“释豕”一文中考证:这些字不是古“豕”字,而是古“豖”(音chu)字,因其腹下多一细小的短横,这一短横与猪体不相联,是表示生殖器已被截断下来的猪。豖是豕字加一横点,是表示去势后的猪。去势术的使用西周时期,马、猪已广泛进行摘除睾丸的去势。

中国古代首创的摘除动物雄性睾丸和雌性卵巢,使其失去繁殖能力的一种外科手术。又名阉割术、劁术。

去势术的产生

殷墟卜辞中有一些反映家畜去势的指事之字。闻一多在“释豕”一文中考证:这些字不是古“豕”字,而是古“豖”(音chu)字,因其腹下多一细小的短横,这一短横与猪体不相联,是表示生殖器已被截断下来的猪。豖是豕字加一横点,是表示去势后的猪。

去势术的使用

西周时期,马、猪已广泛进行摘除睾丸的去势。《周易·大畜》曰:“六五、豮豕之牙吉。”豮为去势的公猪,受去势影响,性情多温顺,伸出唇外的獠牙不再伤人,因而说是“吉庆”。《周礼·天官》庖人:“春行羔豚膳膏香。”《礼记·曲礼》:“凡祭宗庙之礼,豚曰腯肥。”羔豚是幼龄羊、幼龄猪。豚又指育肥的去势猪,其肉肥腯而香。马的去势在西周时期已定为制度。《周礼·天官》:“孟春三月,颁马攻特。”颁马是颁布牧放马群的各种政令、指令;攻特泛指给公驹去势。由此可肯定给家畜去势在3000年前已施行。

河南方城出土东汉阉牛画像石

牛的去势在《庄子》一书中已有记载。羊和狗的去势较晚,但在汉代以前已开始。而猫、鸡的去势和卵巢摘除术似在汉代以后才发生。《说文》:“羯,羊羖犗也。”《广雅》:“犗、羊也。吴羊曰犗。”羯为去势的公绵羊,犗似指去势后的公山羊。因而羊的去势至迟在汉代已施行。《说文》还指出:“猗,犗犬也。”

公鸡的睾丸位于腹腔背侧靠近两肾处,猪的卵巢位置也在腹腔背侧靠近两肾处,要摘除它们必须剖开腹壁,因而阉鸡的出现和母畜摘除卵巢的出现时期相距不远,并且在明代以前均缺乏文字记载。给公鸡去势古称为镦鸡。在中有“镦鸡、善狗、净猫”等记载。镦为矛戟柄端下平底铜,可能是因阉鸡须用睾丸勺和套睾器而得此名。古人称卵巢摘除为挑花、捞蕊。明初的《名义考》书中以摘除母猪卵巢来比拟“女子幽闭”。中明确指出摘除小母猪卵巢的适期是六十日龄,“二月剔其蕊”。母猪去势的明确记载虽然始于明代,但从一些情况分析,汉代似已具备母猪去势的技术条件。

去势方式方法的演变

根据去势时保定家畜方式的不同,有立、卧、倒立。按照去势方法的不同,有火、水、夹、扎、捶、大挑花、小挑花等。最古的去势方法为火法,是用烧红的烙铁烙断精索上的血管以摘除睾丸。血管被烙焦曲,术后止血完全,但灼红的烙铁必然使血管周围的细胞组织坏死,创口即难以愈合。若被病菌污染,轻则局部化脓,重则形成“热壅之患”(化脓性毒血症、败血症)和尾风(破伤风)。为解决这一严重缺点,汉初改用水法去势。水法利用冷水冲洗阴囊刺激血管收缩以止血。阴囊的切开、精索的截断仍用刀,但以指甲刮、挫、扭、撕血管,直至血管被撕断,睾丸脱落下来为止。刮挫使血管挛缩卷曲,以阻断出血。水法的创口易愈合,缺点是易发生止血不全,必须掌握刮挫手法要领,方可使止血完全。因而自汉代起由水法取代了火法。火和水均采用横卧保定法保定家畜,当夹法创立后,方采用站立保定的立,但这已是明代以后了。

去势后的手术创口易受尾巴污染而化脓,甚至感染破伤风菌而导致尾风和死亡,特别是脂尾绵羊,因脂尾大,去势后的手术创口几乎百分之百地被污染,死亡相籍,不去势又味膻,适口性差,只有用无血去势法才能解决这种矛盾。记述了羊的无血去势法:羔“生十余日,以布裹齿脉碎之。”齿脉指精索处的血管。碎之指挫碎脉管。现在捶法是以布条裹在阴囊基部,展平精索和脉管,下垫木块,上用木棰捶打至精索扁平,动静脉管的骨腔被捶打而完全闭锁不通。夹和扎是用夹棍和绳索扎住阴囊基部,使血液循环不通、睾丸萎缩的去势术。这两种方法不需要布条缠裹,而捶需要缠裹布条。仔猪去势后,由于尾巴的摇动常使创口污染而患破伤风病。《齐民要术》指出当时已用掐尾方法来防止去势后患破伤风:“其子三日便掐尾,六十日后犍。三日掐尾则不畏风,凡犍猪死者,皆尾风所致耳。……如犍牛法者,无风死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