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区田法

汉成帝时汜胜之在关中地区总结和推广的一种经济用水、集中用肥、配合深耕的抗旱丰产的农作技术。当时的区田法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方形区田和带状区田。方形区田,这种区田因劳力和土质条件的不同有三种方式:上农夫区,6寸见方、6寸深,区间距离9寸,一亩地作3700区;中农夫区,9寸见方、6寸深,区间距离2尺,一亩地作1027区;下农夫区,9寸见方、6寸深,区间距离3尺,一亩地作567区。

汉成帝时汜胜之在关中地区总结和推广的一种经济用水、集中用肥、配合深耕的抗旱丰产的农作技术。当时的区田法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方形区田和带状区田。方形区田,这种区田因劳力和土质条件的不同有三种方式:上农夫区,6寸见方、6寸深,区间距离9寸,一亩地作3700区;中农夫区,9寸见方、6寸深,区间距离2尺,一亩地作1027区;下农夫区,9寸见方、6寸深,区间距离3尺,一亩地作567区。带状区田,即以一亩地作标准,长18丈,宽4.8尺。将18丈长的地面,横断作15个町,町与町之间各留1.5尺的人行道,共有14条道。每町宽1.05丈,长4.8尺,横着町每隔1尺凿1条1尺宽1尺深的沟,将凿沟掘出的土堆放在沟间,然后采取等距点播的方法在沟中播种禾、黍、豆、麦等作物。

据《氾胜之书》说,区田法是适于在山陵、高危、陡坡上采用的一种抗蚀保土和防旱抗旱的耕作法,它在土壤耕作上的特点是:“不耕旁地,庶尽地力”,就是说区田法进行区的局部耕作,而不耕区外的地。耕深达6寸至1尺。在深耕细作的基础上,采用等距点播的方法,实行合理密植。然后采取增肥灌水的办法促进作物生育;并通过加强管理来夺取农业丰收。

在氾胜之以后的各历史时期,有3次由统治者强令推行区田法的记录:第一次是东汉明帝(58~75)时由于牛疫流行,灾害频仍,曾由统治者下令“通使区种增耕”;第二次是在金章宗(1190~1208)时期,曾下令农家有田百亩者,要区种30亩;第三次是元世祖泰定帝时期曾推行区田。据《元史·食货志》记载,至元七年(1270)“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其中有“田无水者凿井,井深不能得水者,听种区田,其有水田者,不必区种。仍以区田之法,散诸农民”。另据记载:“向年壬辰(1292)、戊戌(1298),饥歉之际,但依此法种之,皆免饿殍”的情况,元代实行区田法,还是取得一定效果的。

区田法在元代以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是带状区田可能已同垄作沟播合流不再被人们作为区田的一部分重新提起;二是方形区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氾胜之时方形区田有上中下农夫的区别,到了元代已经简化为一种;将氾胜之时6~9寸见方的小区,改为1.5尺的大区;区间的距离缩小了,而土地利用面积扩大了;区田的内容增加了,将间套复种纳入区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