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辽朝农业

辽朝(907~1125)是契丹族在中国北部建立的政权,当其强盛时期,“尽有大漠,浸包长城”。在军事扩张和南下侵略过程中,契丹族受汉族文化影响,由狩猎游牧经济逐步向农耕种植演进,在北部宜农宜牧区进行农业开发,推动了中国北部农牧业的发展。农业概况大约在唐、五代之际,契丹八部中的迭剌部开始进行农业生产,营定居生活。

辽朝(907~1125)是契丹族在中国北部建立的政权,当其强盛时期,“尽有大漠,浸包长城”。在军事扩张和南下侵略过程中,契丹族受汉族文化影响,由狩猎游牧经济逐步向农耕种植演进,在北部宜农宜牧区进行农业开发,推动了中国北部农牧业的发展。

农业概况

大约在唐、五代之际,契丹八部中的迭剌部开始进行农业生产,营定居生活。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强大,俘掠幽、涿、蓟和代北等地汉人,分别于滦河上游和今老哈河与敖来河之间,建置汉城和龙化州,垦种土地,发展农耕。阿保机建国,“弭兵轻赋,专意于农”:在临汉建皇都,设州县,俘获番汉人等,“分地耕种”;别契丹族北大浓兀部为南北二部,教以从事农耕;灭渤海国,改名东丹,沿渤海旧俗,继续农耕。耶律德光继阿保机之后,占领北宋的燕云十六州,农耕地区空前扩大,又迁部分契丹族人到海勒水、谐里河、胪朐河,兼营农牧。耶律隆绪和耶律宗真时期(983~1055),辽朝进入封建社会,达到鼎盛,农耕生产推广到全国五个京道。南京道和西京道,生荒、熟荒一律实行垦耕。东京道,新设置一批州县,供奚人、汉人聚居,发展农耕。上京,临潢府也新设若干州县,实行农耕;统和十五年(997)“品部旷地令民耕种”,“品部”为契丹的一个大部族,分布在辽的广阔的西北部,在那里或实行屯田戍守,或营田实边,积谷饷军;重熙八年(1039)于长春州,开拓春耕区。中京,所辖十州和直割的九县大部分居民为“汉户”、“高丽户”或奚人,多数从事农耕,由古北口至中京(大定府)以北,散布着许多农耕区。

辽建国后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虽然与农耕区不断向北扩展的同时,广大的游牧区逐步退缩,并向固定牧场转化。但是自阿保机建国至耶律宗真150余年,仍然是:“群牧之盛如一日”。以契丹族为主的州县和旷地设置大批牧场,畜养马、牛、羊、蛇、豕等。它同农耕生产一样,是另一个庞大的生产部门。牧场分“官有”和“私有”,所有牧场和牲畜设置了一系列的管理机构专司其事。

农业类型

农业区主要在南京道和西京道的南部,以及东京道的辽阳府等。南京道为辽的农业中心,这个地区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生产黍、稷、粱、麦、麻、桑、柘、蔬、果等,普遍饲养牛、羊、猪、鸡、兔等。使用铁农具,有犁、铧、耘锄、镰、手铲、耪、铡刀、草叉等,其形制与北宋的无大差别。原渤海旧地为辽的另一农业中心,农具中的铁锄由锄板和锄钩两个部件组成,与近代铁锄很相似。

农牧交错区主要分布在中京道、西京道北部、上京道中东部和东京道南部。这类地区相当广阔,建立了许多州县,或头下军州,契丹人从事畜牧,汉人和其他少数族人“分地耕种”,种植方法,因地起垄,种在垄上,以利于提高地温和防止吹沙覆盖。作物有黍、稷、大小麦、豌豆、荞麦等。契丹破回鹘得西瓜,在其境内种植,播种时以牛粪覆盖,借以保温和防止水分蒸发。

牧区主要在辽的西部、北部和东北部的边远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条件严寒,仍以游牧为主,但结合屯田戍守和营田实边,也散布着一些农耕点,治田积谷,以给军饷。畜牧技术比较粗放,马的繁殖、调教,强调“遂性”,主张“一分喂、十分骑”。战马牧养,常选数万匹“于雄、霸、青、沧间”,强行“越界放牧”,以锻炼其适应性,另选数万匹四时游牧,“以备燕云缓急”,复选一部分分地牧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