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花卉栽培技术史

花农,还出现中间商“花客”。栽培技术花卉的栽培技术除了部分与大田作物相似外,更富有特殊之处。经过几千年积累,都散见于各种零星文献中,直至清初陈误子的才有了系统的整理叙述。该书卷二的“课花十八法”可说是集花卉栽培之大成。“十八法”的命名也充分反映花卉栽培的特点。

花卉泛指一切可供观赏的植物。包括它的花、果、叶、茎、根等。通常以花朵为主要观赏对象。花在古代作“華”,约自北朝起,逐渐流行以花代華。卉的本意为草,是草的简写。卉是草类的总名,故古代花卉常称花草。古代称草本开花为“荣”,木本开花为“華”。“荣華”连称,泛指草木开花。所以花卉也就是代表一切草木之花。中国的花卉资源丰富,经过长时间的引种和国内外交流,积累了很多栽培经验。

起源和发展

独立的花卉栽培常从混合的园囿中分化出来。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园、圃、囿等字。园圃是栽培果蔬的场所,所栽果木如梅、桃等也兼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囿和苑都是人工圈定的园林,有垣称囿,无垣为苑。汉武帝利用旧时秦的上林苑,加以增广,“周袤数百里”,南北各方竞献名果异树,移植其中,多达2000余种,有名称记载的约100种,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植物园,在中国花卉栽培史上有较大影响。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发现墓室内壁有盆栽花的壁画,表明盆栽花至迟在东汉时已流行。

从花卉本身的演变看,许多花卉原先本是食用、药用的植物,人们欣赏喜爱其花朵,遂逐渐转变成专供观赏的花卉。或者食用、药用兼顾,如白菊花、芍药、荷花等。但是,更多的是发展成为专门的观赏花卉,如中国独特的牡丹、兰花、菊、蜡梅、月季、茶花等,它们是花卉的主流。另一类植物如松柏、梧桐、竹、芭蕉等在中国园林和家庭宅院中占有特殊的观赏地位,可说是广义的花卉,即观赏植物。

自从有了园圃和苑囿,便从农民中分化出专门从事栽植观赏植物的劳动者。这些人的世代经营,经验日益丰富,形成了专业的花卉种植户花农和供应花卉的花市。隋唐时期,花卉业大兴。唐朝王室宫苑赏花之风盛行。长安城郊已有专业的花农,花市上出售花木有牡丹、芍药、樱桃、杜鹃、紫藤等等。春季都中还有“移春槛”活动。即将名花异卉植于槛内,以板为底,装以木轮,使人牵之自转,所到之处,槛在眼前,以供赏玩。还有“斗花”之举。富家豪商不惜千金市名花植庭院中,以备春来斗花取胜。这些赏花游乐活动,推动了花卉种植,长安几乎成了“四邻花竞发”的城市。白居易《卖花诗》载:“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反映当时花农的种艺水平相当高明。宋元时期花卉的观赏从上层人士向民间普及,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并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至花落乃罢。”南宋临安以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有赏芙蓉、开菊会等结社赏花活动。钱塘门外形成花卉种植基地,种艺怪松异桧,四时奇花,每日市于都城。民间纷纷栽种盆花,相互馈赠。明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更促进了花卉业的繁荣。转引《析津日记》说:“芍药之盛,旧数扬州……而京师丰台,连畦接畛,倚担市者,日万余茎。”华南气候温暖,更适宜花卉发展,其花卉品类亦不同于北方,花卉专业和花市盛况绝不亚于北地。除了专业花农,还出现中间商“花客”。

栽培技术

花卉的栽培技术除了部分与大田作物相似外,更富有特殊之处。经过几千年积累,都散见于各种零星文献中,直至清初陈误子的才有了系统的整理叙述。该书卷二的“课花十八法”可说是集花卉栽培之大成。“十八法”的命名也充分反映花卉栽培的特点。计有辨花性情、种植位置、接换神奇、分栽有时、扦插易生、移花转垛、过贴巧合、下种及期、收种贮子、浇灌得宜、培壅可否、治诸虫蠹、枯树活树、变花催花、种盆取景、养花插瓶、整顿删科及花香耐久等法。

引种

花卉的栽培、品类的变异和增加,是与异地和异域不断引种有关。最早的大规模异地引种即是上述的汉武帝上林苑。以后历代的引种,连绵不断。《南方草木状》所记岭南植物80种,其中的茉莉、素馨等即从波斯引入。唐代李德裕曾将南方的山茶、百叶木芙蓉、紫桂、簇蝶、海石楠、俱那、四时杜鹃等花木引种在他的洛阳别墅平泉庄内,共有各地奇花异草70余种。白居易曾将苏州白莲引种于洛阳、庐山杜鹃引种于四川忠县。牡丹原盛于洛阳,宋以后随着异地引种栽培,安徽亳州、山东曹州崛起成为牡丹著名产地。菊花原产长江流域和中原一带,元代起,渐向北方引种,直至边远地方也种菊花。

无性繁殖

花卉种植中利用无性繁殖较普遍。宋代王观《扬州芍药谱》指出:“凡花,大约三年或二年中一分。不分则旧根老硬,而侵蚀新芽,故花不成就。”但分株不可过于频繁,“不分与分之太数,皆花之病也”。《花镜》指出:“一切草木,分各按其时,栽能及其法,则长成捷于核种多矣。”分株的标准要看“根上发起小条,俱可分,必先就本根相连处断而不动,以待次年,当分时移植,仍记其阴阳,不令转易,即活”对于大的树木移植,须剪除部分枝条,以减少水分蒸腾,并防风摇致死。扦插的要点是“必遇阴天方可动手,如遇连雨,则有十分生机”。插时须“一半入土中,一半出土外。若扦蔷薇、木香、月季及诸色藤本花条,必在惊蛰前后,拣嫩枝斫下,长二尺许,用指甲刮去枝下皮三四分,插于背阴之处。四旁筑实不动,其根自生”。有关花木的嫁接技术至宋代才有记述,以后逐渐增加。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叙述牡丹的砧木要在春天到山中寻取,先种于畦中,到秋季乃可嫁接。其方法“花之木,去地五七寸许,截之乃接,以泥封裹,用软土壅之,以篛叶作庵子罩之,不令见风日,唯南向留一小户以达气。至春,乃去其覆,此接花之法也”。据说,洛阳最名贵的品种“姚黄”一个接头(接穗)即值钱五千,接头是在秋季买下,到春天开花了才付钱。嫁接的技术性很强,并非人人会接,著名的接花工豪家无不邀之”。周师厚在接花法中指出砧木与接穗皮须相对,使其津脉相通。沈立《海棠记》提到当时洛阳的接花工以海棠接于梨上可以提前开花。《分门琐碎录》指出“实肉子相类者”容易接活的规律,所谓实肉子相类意指果实、种子性状相似的植物,其亲缘也相近,所以容易接活。清代有人以艾蒿为砧木,嫁接什锦菊。嘉兴、松江等地以单瓣芍药为砧木,根接牡丹,使牡丹愈接愈佳,百种幻化,遂冠一时。正如《花镜》接换神奇法中所指出的:“凡木之必须接换,实有至理存焉。花小者可大,瓣单者可重,色红者可紫,实小者可巨,酸苦者可甜,臭恶者可馥,是人力可以回天,唯在接换之得其传耳。”

种子繁殖

宋时已经注意到长期进行无性繁殖的花木要改用有性的种子繁殖,因为自然杂交所结的种子,后代容易产生变异,再从中选择,便可获得新的品种。《天彭牡丹记》便提到当时花户大抵多种花子,以观其变。对种子繁殖的土壤肥料要求,正如《花镜》所说:“地不厌高,土肥为上。锄不厌数,土松为良。”下种的时间因花卉而异。下种时核宜排,子宜散”。下种的天气宜晴,雨天下种不易出芽,但晴天下种后三五日内最好有雨,不雨要浇水。果核排种时必以尖朝上,月巴土盖之。细子下种,则要盖灰。

整枝摘心

宋时苏州一带花农已知道识别梅的果枝和徒长枝,采取整枝、摘心、疏蕾、剪除幼果等方法,使花朵开多开大。《花镜》对整枝的必要性,还从观赏的角度申述:“诸般花木,若听其发干抽条,未免有碍生趣。宜修者修之,宜去者去之,庶得条达畅茂有致。”修剪的方法要看花木的长相,枝向下垂者,当剪去之。枝向里生者,当断去之。有骈枝两相交者,当留一去一。枯朽的枝条,最能引蛀,当速去之。冗杂的枝条,最能碍花,当择细弱者去之。粗枝用锯,细枝用剪,截痕向下,才能防雨水沁入木心等等。俱切实用。

治虫防虫

治虫防虫是花卉栽培中必不可缺的环节。防治害虫的措施记载,初见于宋代,至明清而益完备。《洛阳牡丹记》提到牡丹防虫的方法:“种花必择善地,尽去旧土,以细土用白蔹末一斤和之。盖牡丹根甜,多引虫食,白蔹能杀虫,此种花之法也。”还指出如果花开得变小了,表明有蠢虫,要找到枝条上的小孔,“乃虫所藏处;花工谓之气窗。以大针点硫磺末针之。虫既死,花复盛”。可见宋时使用的药物治虫有白蔹、硫磺等,种类较少。到明清时,药物种类大为增加。光是《花镜》中提及的植物性药物有大蒜、芫花、百部等,无机药物有焰硝、硫磺、雄黄等。此外,还有采取物理方法如烟熏蛀孔、江蓠粘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