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古代栽桑技术

的技术亦不太一样。隋唐以前,中国北方的蚕业比较发达;唐宋以后,南方蚕业赶上并超过北方。随着蚕业的发展,南方的栽桑技术亦逐步改进。南方的蚕农选育了多种优良的桑树品种,桑苗的繁殖和桑树栽培管理等技术,包括施肥、中耕、除草、修剪、整枝等,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古代桑树的品种南北朝以前,山东是蚕桑业很发达的地方。古籍中常说到的鲁桑,就是山东地区多种桑树品种的总称。

桑树是中国古在重要的经济林木之一。它的树干可制家具和农具,桑椹可食,更重要的是桑叶可以饲蚕。人工栽桑是随着养蚕业的兴起而开始的。上海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孢粉分析表明,该遗址从下文化层中期开始,桑属和禾本科植物孢粉增加,到中文化层上部,孢粉组合中的桑树花粉已非常之多。这种变化表明人们在垦山为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保留了桑树,甚至很可能开始人工植桑,而养蚕活动也应开始了。部分反映夏代情况的《夏小正》,三月份农事有“摄桑委扬”,即整理桑树,去掉扬出枝条。这里的桑应该是人工栽培的。《诗经》所载各种植物中,桑出现的次数最多,超过主要粮食作物黍稷。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既有大面积的桑林、桑田,亦广泛在宅旁和园圃中种桑,桑树的分布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见图1、图2)。

图1 四川成都百花漂中学出土战国嵌错铜壶花纹中的采桑图部分

图2 四川成都出土东汉桑园画像砖

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因为自然条件不同,栽培桑树的技术亦不太一样。隋唐以前,中国北方的蚕业比较发达;唐宋以后,南方蚕业赶上并超过北方。随着蚕业的发展,南方的栽桑技术亦逐步改进。南方的蚕农选育了多种优良的桑树品种,桑苗的繁殖和桑树栽培管理等技术,包括施肥、中耕、除草、修剪、整枝等,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古代桑树的品种

南北朝以前,山东是蚕桑业很发达的地方。古籍中常说到的鲁桑,就是山东地区多种桑树品种的总称。中说黄鲁桑不耐久,谚曰:‘鲁桑百,丰绵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多。”这里说的黄鲁桑,就是鲁桑中的一个丰产、叶质优良的品种。从宋代起,全国蚕桑业重心已移到浙江的杭嘉湖一带来。南宋初的《梦粱录》中记有杭州地区的几个著名的桑树品种,如红鸡爪、睦州青等,中提到的海桑,明代黄省曾《蚕经》中说的柿叶桑、紫藤桑,《沈氏农书》中的荷叶桑、木竹青,清初的《乌青文献》中列举有密眼青、白皮桑等10多种,都是嘉兴湖州一带的著名品种,这些品种都是唐宋以后杭嘉湖农民培育出来的。杭嘉湖的桑树品种很多,统称为湖桑。其他地方蚕农栽桑也育成一些新的品种,但都不及湖桑优良。因此各地常有到嘉湖一带来购买湖桑桑苗栽种的,嘉兴、湖州有一些农民便以繁殖培育湖桑桑苗为业。

桑苗繁殖

古人采用多种方法繁殖桑苗。①直播育苗,是古代最常用的一种。陈旉《农书》说:育苗先整治苗圃,“预择肥壤土,锄而又粪,粪毕复锄,如此三四转,踏令小紧。平整了,乃于地面匀薄布细沙,约厚寸许,然后于沙上匀布椹子,令疏密得所。”书中又说,播种用的种籽,“择美桑种椹,每一枚剪去两头,两头者不用……唯取中间一截。”播种方法除通常点、条、撒外,《务本新书》还介绍一种“绳播法”,即把桑椹抹于草绳上,桑籽附着在绳缝中,然后将草绳匀排在畦上预开的沟中。绳播法手续较烦,但亦有它的优点。②桑黍混播,截干烧苗。讲:桑和黍的种籽混播后,“桑生正与黍高平,因以利镰摩地刈之,曝令燥,后有风调放火烧之。”古人认为,如此处理,明春桑苗萌发可较繁茂。③扦插、压条,也是古人常用的桑苗繁殖方法。《务本新书》说:如果有较多桑树供截取插穗,则用扦插法繁殖。不过较多的截取插穗,将影响次年养蚕,那么便用直播育苗或压条的办法。宋元以后浙江嘉湖一带常用嫁接以繁殖桑苗。

桑苗嫁接

嫁接也是繁殖桑苗的一个重要方法。隋唐以前,嫁接主要用于果树。陈旉《农书》最先谈到桑树嫁接,书中说,湖州安吉人都能用嫁接繁殖桑树。元代的论述插接、劈接、搭接、靥接四种方法,中又增加一种皮接。靥接今称片芽接,皮接俗称抱娘接,搭接现在一般称为合接,劈接实际上就是通常说的嵌接。宋元时代就已创造了多种嫁接法。

强调嫁接时要“皮肉相向”、“皮对皮”、“骨对骨”。古书中说的“肉”和“骨”就是木质部,所谓“皮”是木质部外面的表皮及靭皮部的统称。宋元以前的农民已认识到:有些嫁接法嫁接时要把接穗削面露出的木质部朝向砧木的韧皮部;有些嫁接法必须把砧木的木质部对着接穗的木质部,砧木的韧皮部对着接穗的韧皮部。《农政全书》还进一步指出更紧要处在缝对缝”。“缝”,指的是产生愈伤组织的形成层。古书中的这些记述,表明古人已基本上明白嫁接的奥秘,掌握嫁接的成败关键。

《农桑辑要》论述嫁接的效果时说,把鲁桑接在荆桑上能改变接本的品质,并指出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两种桑树“功相附丽,二气交通,通则变,变则化”,使砧木的不良品质,“潜消于冥冥之中”。反映古人已朦胧地意识到嫁接愈合后,接穗和砧木间生理上起着统一的变化。

18世纪中叶前后,浙江嘉湖地区因蚕桑业的发展,促使这个地区桑农用嫁接法较大量地繁殖桑苗。最初用的似以抱娘接为主,以后大多改用平头接。平头接和插接极类似,大概是由插接演变而来。十九世纪后期,嘉湖地区桑农更创造袋接法,这种嫁接方法简便易行,大大提高了嫁接繁殖桑苗的工作效率。

桑苗栽植

中国古代农桑并重。《孟子》中说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在古代,很多农家常利用田头屋角隙地,零散地栽植桑树,当然也有大面积的桑园,不过最好的土地是用来种粮食的。明清时代,嘉湖地区栽桑养蚕比种植粮食作物有更高的利润,因此高亢之地固然栽桑,有些可以种水稻的田也种桑树。清代《广蚕桑说》说:“桑树宜高平而不宜低湿。”可以种水稻的田必然比较低湿,在这样的土地上栽桑。宜锄地分,把桑树种在上。易于积水之地种桑则培土筑埂,把桑树种在埂上,再在四周开沟,以利排水。珠江三角洲更创造了鱼塘桑基的办法,开塘养鱼,用开塘挖出的泥土培基栽桑,是低湿地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好办法。桑基鱼塘在珠江三角洲约创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清代中叶起开始盛行。

《广蚕桑说》中又说:地势高平之处栽桑,亦必“土肉深厚”,因而强调深耕,使土脉虚松,桑根易于伸展。栽植时地势低湿的可以种得浅些,地势高亢的应该种得深些。黄泥固结的土壤则加沙培壅,并施入熏土或沤肥,使粘重的土壤变得疏爽。碱土种桑,提倡四周开沟洗碱,多施肥料,以减轻碱害。总之古人用各种办法来改善桑园的土壤条件。

古代桑园中栽植的行株距因各地气候条件,地势高低,以及养成树型的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江浙一带,清代中叶以前种得较稀,清代后期有由稀转密的趋势。例如钱塘江以南地区是清代后期新发展起来的蚕区,那里种的是中干桑,每亩约种桑300株左右。

桑园施肥

古代桑园施肥除施用人粪尿、饼肥、厩肥等外,太湖地区更重视施用塘河泥,这是因为一方面太湖地区河道纵横,塘河泥易于取得;另一方面也因为符合桑园的要求。正如《沈氏农书》所指出的罱泥之地,土坚而又松,雨过便干。桑性喜燥,易于茂旺。若不罱泥之地,经雨则土烂如腐,嫩根不行,老根必露,纵有肥壅,亦不全盛。”《沈氏农书》中又说:“罱泥固好,挑稻秆泥亦可省工。”这是因为太湖地区盛种水稻,农民在水稻田中施肥较多,稻秆泥随处可得,土质又较肥沃。

明清时代,嘉湖地区蚕农分三个时期在桑园中施肥。从桑树落叶的深秋到立春左右所施的为冬肥。《蚕桑辑要》说:“冬季灌以厚粪,加以肥土,来年叶茂倍多。”这次施肥最好用塘河泥,施下的肥料,经过一冬在土壤中充分腐熟,开春天气回暖,桑树回复生机,即能吸收到充足的养分。春肥在清明边施下,用速效性的人粪尿。它的作用在促使桑叶旺盛生长。夏肥仍用人粪尿,在剪桑完毕后立即施下,湖州人称这次施肥为“谢桑”。它的作用不但促进新枝抽长,增加秋叶产量,对明年春叶亦有影响,所以《沈氏农书》说:“谢桑尤是要紧功夫,切不可因循。”可见明清时代嘉湖地区栽桑十分重视施肥。

桑园中耕除草

无论北方和南方,桑园中耕除草的目的首先是防止杂草和桑树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把杂草翻入土中,使杂草转而成为桑树的肥料。其次为清除杂草以减少病虫的为害。北方桑园中耕除草更着眼于铲松土面起着保墒的作用。

明清时代,嘉湖地区农民把桑园中耕除草分为垦、倒、到三种操作方法。用铁搭深翻叫做垦,用锢锄地叫做倒,用刮子刨土叫做到。《沈氏农书》中说:桑园一年要垦两次,一次在夏伐后,称“垦蚕罢地”;另一次在冬至前,即所谓“垦过冬”。垦过冬最重要,书中说垦地须在冬至之前,取其冬日严寒、风日冻晒。”垦时用铁搭翻起二三层土块,翻转身来,一块块架空,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倒”的目的主要是松土。《吴兴蚕书》说:

“蚕月采桑,地未免践实,蚕毕即宜趁晴倒晒。”也须在大睛天进行,的目的是为了除草。《沈氏农书》中指出:也要二三寸深,“若止于刮草,面上浮下实,一遇大雨,尽将面泥淋剥。”所以也要略深一些,则雨水下渗,可以减少径流,防止表土流失。

古人为充分利用土地,常在桑园中间种其他作物。《齐民要术》说:“桑下常㔉掘种绿豆、小豆,二豆良美,润泽益桑”;陈旉《农书》说:令桑园“畦垄差阔,其下遍栽苎”;《种树书》说:桑树下宜种蔬菜。因为间种其他作物,播种前要耕翻,播后中耕除草施肥,这些措施,固然是为间作的作物做的,但桑也同样受益。

修剪整枝

宋元以前的北方蚕书中称修树为“科斫”,《士农必用》说:“科斫为蚕事之先务”,可见古人很注意修树这一工作。大致古代树型以乔木桑和高干桑为主。明代起,太湖地区中干桑逐渐流行,后来更出现低干桑。明代后期,太湖地区的桑树有拳式的也有无拳式的。古代北方桑树除乔木型和高干型外,也养成地桑。例如《务本新书》介绍培育地桑的方法说:“若以鲁桑萌条……拣肥旺者,约留四5条,锄治添粪,条有定数,叶不繁多,众叶脂膏,聚于一叶,其叶自大,即是地桑。”广东培育地桑的方法是:每年于冬至后至大寒初,用刀将桑枝在离土面寸许之处砍去,随即施足肥料,并用塘泥培盖在树根上。以后每年冬至后都这样砍去枝条,保留地桑的树型。

《齐民要术》称修伐整枝为剶桑。书中提出了几条剶桑的原则:“剶桑十二月为上时,正月次之,二月为下。大率桑多者宜苦斫,桑少者宜省剶。秋斫欲苦,而避日中,冬春省剶,竟日得作。”总的精神是:修树要注意避免或减少树液的流失。陈旉《农书》更明确指出:“大率斫桑要得浆液未行,不犯霜雪寒雨,斫之乃佳。若浆液已行而斫之,即渗溜损,最不宜也。”修树时树液流失过多是要影响桑叶的产量和叶质的。

桑的修树整枝应斫去的枝条各家有多种说法。陈旉《农书》说:“斫剔去枯摧细枝”;说:要削去枯枝及低小乱枝条;《士农必用》说:要斫去向下垂的沥水条,向里生的刺生条,相骈生的骈指条,稠冗的冗脞条。《沈氏农书》提出修整桑树要截去的有磈磊及老油瓶嘴。磈磊即死拳,老油瓶嘴即留在树上较久的残桩。此外尚要截除多留的嫩条,树干下发出的小枝条、细弱的枝条,以及被枝叶遮蔽,不易受到日光照射的枝条。陈旉《农书》甚至说,对于正常的,健康的枝条也要适当斫去一些,使桑树“气浃而叶浓厚”。

王祯《农书》说:北方修伐桑树上较粗的枝干用斧,较细的枝条用镰,南方不问枝条粗细都用长尺许,阔二寸,装有木柄的剶刀。到明代,太湖地区蚕农修整桑树才用桑剪,桑剪取代剝刀是整枝工具上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