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葑田

中国古代利用多年生葑(茭草)的根茎和泥土凝结而成设于水中的田块。葑田比重小于水,常浮于水面,故又称浮田。按其形成的性质,可分为天然葑田和人造架田两类。人造架田是人工将葑泥铺盖在木框架上而成。架田所铺的材料就是葑泥,所以古代常将架田和葑田混称不分。严格地说,葑田是自然物的利用,架田是人工的创造,可以说是一种人造耕地。

中国古代利用多年生葑(茭草)的根茎和泥土凝结而成设于水中的田块。葑田比重小于水,常浮于水面,故又称浮田。按其形成的性质,可分为天然葑田和人造架田两类。人造架田是人工将葑泥铺盖在木框架上而成。架田所铺的材料就是葑泥,所以古代常将架田和葑田混称不分。严格地说,葑田是自然物的利用,架田是人工的创造,可以说是一种人造耕地。

中国利用天然葑田历史极早,东晋郭璞《江赋》中有“标之以翠翳,泛之以游菰,播匪艺之芒种,挺自然之嘉蔬”之句。说明中国在东晋时代已经开始利用葑田种植水稻了。唐代《玉堂闲话》中的一则故事,说广东番禹县已经开始利用葑田,而且为数不少。

天然葑田,厚度不同,厚的可达数尺,薄的只有几寸。大小不等,小的不到一亩,大的可达几百亩。最大葑田据乾隆元年(1736)《江南通志·纪闻》记载,是清代太平县龙门乡的浮田,计黑壤三百余亩,若萍铺水上,随水升降。

历史上最大的架田,要推陆游在湖北省境长江上所看到的:“大江遇一木伐,广十余丈,长五十余丈,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鸡犬臼碓皆具,中为阡陌相往来,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舟人云尚其小者耳,大者于伐上铺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复能入峡,但行大江而已。”详细记载架田,架犹筏也,亦名葑田。……深水薮泽,则有葑田。以木缚为田丘,浮系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丘,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渰浸。……窃谓架田附葑泥而种,既无旱暵之灾,复有速收之效,得置田之活法,水乡无地者宜效之。”

葑田自宋元以来,在江、浙、淮南,两广、云南等地都有分布,面积大小不一,是古代农民想方设法扩大耕地面积的一条途径。随着水利兴修、农田开发,天然的葑泥越来越少,葑田的利用在明清以后即不见记载。在闽广一带还有一种人造的水上农田:将芦苇编织成框架,铺在水面用以种植蕹菜。这种农田起源很早,在中已见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