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地力常新壮说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之一。即辩证的土壤肥力观。这一思想不仅指导人们用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土壤肥力,而且指导人们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使肥土更肥,使瘠土变肥土,为人工培肥地力奠定了理论基础。早在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任地”篇中已经提出了“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的观点。中国历代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施肥与,不断培肥地力,使地力永不衰退。在此基础上,宋代出现了地力常新壮说。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之一。即辩证的土壤肥力观。这一思想不仅指导人们用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土壤肥力,而且指导人们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使肥土更肥,使瘠土变肥土,为人工培肥地力奠定了理论基础。

早在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任地”篇中已经提出了“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的观点。中国历代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施肥与,不断培肥地力,使地力永不衰退。在此基础上,宋代出现了地力常新壮说。“粪田之宜”篇说:“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常新壮矣。”认为如能经常在耕地上增添肥沃的客土,并多施用肥料,就可以培肥地力,使土壤变得肥美,地力保持新壮。元代地力常新壮思想又有了发展。“粪壤”篇指出,各种不同的土壤,只要处理得法,都能栽培作物。元代,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又将以往的多粪肥田和施肥改土的经验,概括为“粪壤”理论。王祯说:“粪壤者,所以变薄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也。”可见,“粪壤”有着极其深刻的含义。它说明通过多施肥和合理施肥,既可促进土壤改良,又可以使地力常保持新壮,并继续获得丰产。明清时期地力常新壮说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清代《知本提纲》中指出:“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还说:“若夫勤农,多积粪壤,不惮叠施补助,一载之间,即可数收,而地力新壮,究不少减。”书中总结:“产频气衰,生物之性不遂,粪沃肥滋,大地之力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