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猪瘟

发生本病之后,应立即采取紧急防疫措施。包括:严格隔离或扑杀病猪;扑杀的病猪应深埋或在隔离的条件下屠宰加工,所有产品废弃物、废水、污染的场地、用具和工作人员都应严密消毒,防止病毒扩散;在疫区应停止生猪和猪产品的集市贸易和外运;受威胁区应防止由疫区引进生猪、猪产品和猪饲料;疫区和受威胁区的猪群应进行紧急预防接种。中国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控制发病效果良好。

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猪霍乱。常呈败血症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特点为细小血管壁变性,从而引起内脏的出血、坏死和梗死。在病程中,特别是在后期,常发生其他细菌所引起的并发症。

流行病学

猪瘟病毒只感染家猪和野猪。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由尿、粪和各种分泌物排出,或随各种未经消毒处理的屠宰产品和废料、废水等广泛散布,造成本病的流行。自然传染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扁桃体)、呼吸道(鼻腔粘膜)和眼粘膜感染。也可经伤口感染。

发病机理

病毒进入口腔扁桃体后,可在扁桃体增殖,经淋巴管侵入局部淋巴结,随后出现于血液及各内脏。病毒主要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导致各器官和组织发生充血、出血、坏死和梗塞,引起败血症,导致体温升高。造血系统和网状内皮系统受到损害,血液中白细胞减少,网状细胞逐渐消失,机体的防御吞噬能力显著下降,体内的条件致病菌引起多种继发感染、混合感染。肠壁淋巴滤泡发生出血、坏死、血浆渗出,纤维蛋白凝固沉积,向外发展形成同心环状分层结构的溃疡。

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周左右,间有延长至3周。典型病例表现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程,多取死亡转归。最急性型较少见,病猪除体温升高外常无明显病状,往往在1~2天内因循环障碍和休克而突然死亡。急性型最常见,在体温升高的同时,出现白细胞减少症;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结膜发炎并有脓性粘液;喜卧地,常离群钻进垫草,行动时呼吸急促,有的背拱起,不活动;间有呕吐,初便秘,后腹泻,粪便带有粘液和血液,严重者便血;病初耳根、腹部、股内侧的皮肤常有多处点状出血或较大红点。病程一般为1~2周,病死率很高。亚急性型常见于流行地区,病猪除上述症状外,体温变化无规律,行动摇摆,极度消瘦,病程可延至2~3周,有的转为慢性,完全恢复健康的很少。慢性病猪主要表现消瘦、贫血,被毛干枯,衰弱,经常伏卧,行动缓慢无力;食欲不振,便秘和腹泻交替;皮肤发生紫斑或坏死痂;病程常拖延一个月以上,病死率虽较低,但很难完全康复;耐过的仔猪长期发育不良。怀孕母猪感染后,不一定表现症状,但病毒能通过胎盘使胎儿感染,引起死胎、木乃伊胎、死产、早产,或产出弱小的仔猪,数天后死亡。

病理变化

急性型主要以出血性病变为主,全身粘膜、浆膜、淋巴结、心、肺、肾、膀胱、胆囊等处常有数量不等、程度不一的出血变化,呈斑点状,或散在或密集。淋巴结肿大、充血,呈暗红色,切面多汁,有弥漫性出血,杂有贫血变化,如大理石状。肾色较淡,出血斑点分布在皮质、肾盂等部。脾不肿大,边缘常有出血性梗死,组织学检查脑有特征性的非化脓性脑炎病变。慢性型特征性病变是由细菌并发感染引起的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的坏死性肠炎。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剖检变化可作分析诊断。实验室方法有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中和试验、琼脂凝胶沉淀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和兔体交叉免疫试验等。中国现已推广应用荧光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抗原或抗体。还可进行动物试验来诊断。应注意与猪丹毒猪肺疫、猪副伤寒、猪弓形虫病非洲猪瘟等相区别。

防制

预防传染源传播媒介的引进以及提高猪群的抵抗力是防制本病的基本原则。为此养猪场应实行自繁自养,由外地引进新猪时,应到无病地区选购,并做好预防接种和隔离检疫;场舍应经常做好清洁卫生消毒,禁止闲人进入;对猪的集市、运输、屠宰和进出口要严格检疫;定期对猪群进行预防接种。发生本病之后,应立即采取紧急防疫措施。包括:严格隔离或扑杀病猪;扑杀的病猪应深埋或在隔离的条件下屠宰加工,所有产品废弃物、废水、污染的场地、用具和工作人员都应严密消毒,防止病毒扩散;在疫区应停止生猪和猪产品的集市贸易和外运;受威胁区应防止由疫区引进生猪、猪产品和猪饲料;疫区和受威胁区的猪群应进行紧急预防接种。中国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控制发病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