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兽医研究机构

的研究成功,是兽医科学领域研究防制家畜慢病毒感染的重要突破。牛瘟兔羊绵羊化活疫苗的研究成功,为中国消灭牛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研究和建立了新的疫病监测手段和方法。明确了畜禽白肌病的病因。应用土霉素治疗马鼻疽、磺胺类药物治疗幼畜腹泻、鸡白痢、鸡球虫病等均取得了很好疗效。

从事兽医科学研究的机构。分中央及地方两级。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建于1948年6月,原名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部家畜防疫所。1949年改为东北兽医科学研究所。1957年隶属中国农业科学院,改称中国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196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部分机构调整,改称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址设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主要任务是研究畜禽传染病的防制方法及其基础理论。重点研究病原微生物免疫和病理,适当开展病理生理、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为防制畜禽传染病的流行提供防治方法、理论和生物制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协作。

设有猪病、禽病、牛羊病、马病、经济动物病、实验动物病、疫病检验、生物化学、病理、生物工程等研究室;设有情报资料室、培养基制造室、中心仪器室、中试产品车间、畜禽疫病咨询开发中心及试验动物饲养场等后勤及科研管理机构。还设有SPF试验动物中心,国家兽医生物技术实验室设在所内。

全所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0平方米,其中科研用房22340平方米。有高分辨能力电子显微镜,气相、液相色谱仪,伽玛计数仪,液体闪烁计数仪,蛋白质/多肽顺序仪,氨基酸分析仪,DNA合成仪,超高速离心机系列等仪器设备。

建所以来,共设置148项课题,为国家提供120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及省级奖励成果66项,其中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两项(其中一项为协作),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三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全国科学大会奖6项,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奖6项,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国家科委、农委技术推广奖两项,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两项,中国农业科学院奖36项。主要成果有:牛瘟、马传染性贫血、猪瘟、羊痘、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布鲁氏菌病猪丹毒鸡马立克氏病、马沙门氏流产菌病等活疫苗及猪瘟兔化弱毒牛体反应疫苗的研制,均达到了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马传染性贫血活疫苗马传染性贫血单克隆抗体的研究成功,是兽医科学领域研究防制家畜慢病毒感染的重要突破。牛瘟兔羊绵羊化活疫苗的研究成功,为中国消灭牛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研究和建立了新的疫病监测手段和方法。明确了畜禽白肌病的病因。应用土霉素治疗马鼻疽、磺胺类药物治疗幼畜腹泻、鸡白痢、鸡球虫病等均取得了很好疗效。应用杂交瘤细胞技术,建立了分泌抗布鲁氏菌和抗马传染性贫血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为中国研制新型兽医生物制剂和新的快速诊断方法开辟了新的途径。应用冷冻蚀刻、扫描电子显微镜、免疫电子显微镜和负性染色技术,为进一步阐明研究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复制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受中国农业科学院委托主编定期出版《中国畜禽传染病》及《国外兽医学—畜禽传染病》两个刊物。主编《兽医科技信息》。不定期出版《研究报告汇辑》和兽医科技资料专辑、选编、汇编。主持了《家畜传染病学》、《鸡马立克氏病》、《家畜常见中毒病的检验》及《畜禽病毒图谱》等著作的编撰。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建于1957年10月。原名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196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部分研究室迁兰州合并,组建成中国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1978年5月改为兰州兽医研究所。所址甘肃省兰州市。

该所主要任务:以家畜病毒病、北方畜禽寄生虫病、真菌病、西北地区畜禽传染病为研究对象,组织调查与协作。以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从事流行病学、诊断、检疫、防制及其有关理论的研究;调查寄生虫病的区系分布、分类鉴定、生物学诊断、免疫、治疗药物和生物防制及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科研信息,编辑出版兽医科技书刊。

1984年12月科研体制改革后设有3个系,2个室,25个课题组,3个科研工作项目,行政机构3个。并设有科技开发服务部和实验动物场等。建筑总面积47000平方米,科研用房24913平方米,其中实验室14541平方米,动物舍7807平方米,附属建筑2565平方米。有电子显微镜、超速制备离心机、双道液体内烁计数器、双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DNA合成仪、显微注射装置等仪器设备。

建所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188项。1978年以来有45项获科技成果奖,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省科技大会奖8项,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4项,省科技改进二等奖3项,中国农业科学院及省级奖22项。

主要成果有:家畜小核糖核酸病毒疫苗及诊断,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兔化藏系羊化活疫苗,羊厌气菌六联苗,羊、牛、猪的衣原体性流产的免疫及诊断,家畜氟中毒,羊萱草根中毒,骆驼“红柳中毒”的病性确定,马流行性淋巴管炎活疫苗灭活疫苗,禽、兔巴氏杆菌病活疫苗,牛泰勒氏焦虫裂殖体胶冻细胞苗,猪囊虫病生前诊断,弓形体病间接血凝诊断法,脆弱艾美尔氏球虫在鸡胚内生性发育史,羊地方性流产病病原,嗜皮菌病的诊断及其病原分离,兽用疫苗矿物乳化佐剂等。

重要著作有《兽医手册》、《大家畜疾病防治手册》、《骆驼疾病》等。出版刊物有《中国兽医科技》。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血吸虫病研究所

建于1964年10月。原名上海家畜寄生病研究室,1979年8月扩建成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所,隶属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址设在上海市。

该所宗旨及任务:研究防制以中国南方为主的畜禽寄生虫病,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适当开展基础理论研究,逐步建成中国南方畜禽寄生虫病研究中心。承担中国南方畜禽寄生虫病的调查及重点科研项目的协调,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研究所设有吸虫病鞭毛虫病线虫病、孢子虫病、绦虫病寄生虫病理、兽用药物化学及兽医药理5个研究室。行政管理机构3个。基本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中实验室、试验动物舍等科研用房6000平方米。有高效液相识谱仪、γ计数器、高速低温离心机、万能显微镜、组织培养倒置显微、超薄切片机、电聚焦电泳仪等仪器设备。

1979年以来主要研究内容有血吸虫病动物流行病学,家畜血吸虫病寄生虫学和免疫方法诊断,药物治疗和免疫诊断,球虫病治疗、预防及家畜血吸虫病的病理学研究。有16项科研成果获部、省、院级奖励。主要获奖成果有:龙筛洗法诊断牛血吸虫病,敌百虫治疗水牛日本血吸虫病,硝硫氰胺吡喹酮治疗牛日本血吸虫病,中国产氯苯胍防治鸡球虫病,环卵沉淀、间接血凝、棉析—湿育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水牛伊氏锥虫病,胶乳凝集试验诊断家畜伊氏锥虫病和鸡的正常组织学图谱等。出版刊物有《兽医学文摘——寄生虫病》及《兽医寄生虫文献目录》。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兽医研究所

建于1954年,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简称总后)兽医局兽医防治实验所与兽医防治队合并组成,原名军马卫生研究所。1959年划归军事医学科学院,编为该院第八所。1964年12月由北京迁至长春,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建制。1982年改为军事兽医研究所。所址设在吉林省长春市。

主要任务:面向部队兼顾地方,以军事兽医应用科学研究为主,相应地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为部队和国家建设服务。接受总后卫生部指令任务,研究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及军用畜禽疫病防制,提高部队兽医技术装备水平。指导军区兽医防治检验所和部队的业务技术,并承担国家和地方兽医科研项目。从事兽医病毒和细菌,家畜寄生虫、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毒理学、放射免疫学、兽医防御学等的研究。

全所占地面积149640平方米,建筑面积38272平方米,科研用房面积18240平方米。有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注射仪、高压液相层析仪、超滤器、自动紫外光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度计、多用电泳仪、同位素实验设备等先进仪器设备。

1954年建所以来共开展476项课题研究,1980年以来共取得成果118项,获国家及省级奖励成果41项,其中获国家发明三、四等奖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展览会银牌奖一项,全国和全军科学大会奖15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7项,省级一、二等奖3项。主要成果有:保定宁的研制及药效试验观察,橡胶粘马掌的研究,水貂病毒性肠炎的防制研究,13种动物病毒的分离与鉴定,马、羊脑脊髓丝虫病的研究,梅花鹿流行性狂犬病的研究,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箱的研制,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对鼻疽菌和类鼻疽菌鉴别诊断的研究等。

1950年以后,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兽医研究所或畜牧兽医研究所。内蒙古、青海、新疆设有畜牧兽医研究院。承担国家和地方的兽医科学研究任务。此外,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兽医专科学校、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等也开展一些兽医科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