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验

的钙离子后,血浆出现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是判断内源系统凝血因子缺乏的一种检验法,其临床意义同凝血时间测定,但更敏感些。

诊断出血性疾病的一类检验方法。引起出血的原因很多,主要从血管壁的结构与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以及凝血因子含量及其活性等几个方面进行检查。常用以下几种检查法。

血小板计数

有电子仪器自动计数和目视计数法,后者又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计数法因稀释液的不同,又有破坏红细胞的溶血法和不破坏红细胞的非溶血法两种。间接法是通过血片中1000个红细胞范围内见到的血小板数进行间接计算,现已淘汰。一般常用直接溶血计数法,其稀释液有10克/升草酸铵溶液和复方尿素液(许汝和氏液)。计数时,将血液用稀释液作20倍稀释,待完全溶血,溶液清晰后,混匀并充入计数板内。静置15分钟,待血小板下沉后,计数中央大格中五个中格内的血小板数,即为每升血液中的血小板数,单位为109/升。血小板增多:见于组织受损伤及手术后、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和出血性贫血等。血小板减少:见于马传染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斑病、X线过量照射后、急性白血病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BT

皮肤毛细血管被刺伤后,血液自行流出到自然止血所需要的时间。影响出血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血小板数量和毛细血管的收缩功能,次要因素是凝血因子的含量和活性。常用杜克(Duke)氏法,即用针刺皮肤,在血液自然流出时立即记时,以后每隔半分钟用滤纸轻吸血滴顶部,直至血液不再流出为止,记录所需时间,即为出血时间。出血时间延长,主要是血管收缩功能减退、血小板数减少或功能缺陷、凝血酶原减少所致,见于马血斑病、蛇毒中毒尿毒症维生素C缺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严重的肝脏病等。

CT

血液离体后至凝固所需要的时间。血液离体后,Ⅻ因子被激活,在血小板因子及钙离子的参与下,经过一系列酶反应,最后生成纤维蛋白,血液即凝固。因此,凝血时间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因子凝血活性的情况。测定方法有毛细血管法,包括玻片法和毛细管法。这类方法在采血过程中往往有组织液混入,即使缺乏因子Ⅷ、Ⅸ、Ⅺ等,凝血时间也不能显示异常,测定结果不甚准确;静脉采血法包括普通试管法(Lee-White试管法)、硅管法和活化凝血时间等。测定结果敏感,尤以硅管法及活化凝血时间最敏感。普通试管法测定时,需抽取静脉血,当血液进入注射器时即开动秒表,血液分别注入3个小试管,每管1毫升,置37℃水浴中,在血液离体3分钟后,每隔半分钟将第1管倾斜(约30度)一次,直至试管倒置血液不再流动为止;依次观察第2管、第3管,以第3管凝固为止,立即记录所需时间,即为凝血时间。凝血时间延长:见于缺乏凝血因子Ⅶ、Ⅷ、Ⅸ的各型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以及伴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凝血时间缩短: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高凝状态。

PT

在血浆中加入足够的组织凝血活酶和适量的钙离子后,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的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以及因子Ⅴ、Ⅶ、Ⅹ的水平,是判断外源性凝血系统缺陷的一种筛选试验。将3.8%枸橼酸钠抗凝血浆0.1毫升,加组织凝血活酶悬液(兔脑浸液)0.1毫升,在37℃水浴箱内温育2分钟。加0.025摩尔/升氯化钙溶液0.1毫升,立即开动秒表,不停地倾斜试管观察,记录至液体不再流动的时间,即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凝血因子Ⅴ、Ⅶ、Ⅹ缺乏或血中抗凝物质增多时。

复钙时间测定

在去钙的抗凝血浆中重新加入足量的钙离子后,血浆出现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是判断内源系统凝血因子缺乏的一种检验法,其临床意义同凝血时间测定,但更敏感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