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实验动物品质监控

环境卫生学监控对实验动物提供标准化饲育条件。主要指外环境因素的温度、湿度、气流、光照、噪声、粉尘、微生物粒子、臭气等条件的变化,对实验动物机体的内环境发生作用,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使动物体的生理、生化、免疫、习性以至遗传特性,或维持稳定平衡,或发生变化动荡,成为导致动物品质变化的一组间接要素。

实验动物科学化、标准化管理的基本技术保障。按技术学科分类,包括遗传学监控、微生物学监控、环境卫生学监控和饲料学监控。动物的每一个体,都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生物系统组合的整体,在饲育和实验过程中需要按统一标准(表1),对动物机体内环境实施监测和控制,不仅要维持实验动物个体在其生命过程中功能活动的精密和平衡,而且要使同一种系的不同个体的体况维持在同一精密和平衡度,以期对同一实验反应表现高度的精确性和重复性。通过遗传学、微生物学和饲料营养学三个方面的监测,可达到控制动物体内环境的平衡。环境卫生学监控则是对动物体外环境要素进行监测与控制,为维持动物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创造良好条件。

表1 实验动物病原菌检测等级标准(卫生部1992.7.)

表2-1 实验动物病毒检测等级标准

表2-2 实验动物猫、犬、猴的病毒检测等级标准

表3-1 实验动物寄生虫监测等级标准

表3-2 实验猫、犬、猴寄生虫监测等级标准

环境卫生学监控

实验动物提供标准化饲育条件。主要指外环境因素的温度、湿度、气流、光照、噪声、粉尘、微生物粒子、臭气等条件的变化,对实验动物机体的内环境发生作用,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使动物体的生理、生化、免疫、习性以至遗传特性,或维持稳定平衡,或发生变化动荡,成为导致动物品质变化的一组间接要素。运用现代化的经济、物质和技术手段,通过环境卫生学的监测和控制,创造最优化的外环境条件,可最大限度地为保障动物个体品质的稳定性,及同一种系各个体间的同一性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辅以其他必需措施,以期达到科学实验反应数据的精确性和再现性。

生物危害因素

环境卫生学监控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验动物饲育环境中,可因各种原因通过不同途径传入各种致病性或条件性的微生物,以动物为介体或宿主,不断威胁危害工作人员或其他动物的健康与安全。由于实验动物的管理实际上不可能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绝,各种生物危害因素就必然会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动物饲育区,成为潜在危害,并增加管理工作的难度。这类渠道有:饲料、饮水、垫料、笼具的供应和更换,动物的补充和更换;检疫过程的疏漏;潜伏性微生物携带状态;实验操作疏忽;空气净化调节装置维护不善;虫害和野外动物潜入;工作人员上下班;房舍结构缺陷等。条件致病性的绿脓杆菌就是一种顽固的指标微生物,可通过空调器滤板、饮水管或下水道、建筑体的微隙等途径潜入动物饲育环境。实验动物的生物代谢产物,主要为脱落的被毛和皮屑,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危害因素,可使有些工作人员产生皮疹、荨麻疹、发热、鼻炎甚至哮喘等过敏反应

饲料营养监控

实验动物必须控制在稳定的环境中饲养繁殖和进行科学实验,所用的饲料亦必须进行严格的品质控制,并按动物不同的品种、品系和质控要求,分别给予适合其生理要求的营养物质,以保证其正常的繁殖生产、发育成长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一定要做到原料优质,配方稳定,生产卫生,保存妥当。为此,对实验动物的饲料,应根据国家规定标准要求进行营养成分、有害物质等的定期性和不定期的监测检查。

定期性监测检查内容:①一般性营养成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等);②抗菌性物质,雌性激素活性物质;③重金属(总汞量、镉、铅、砷的化合物等);④无机成分(钙、磷、锰、锌、铜、硒等);⑤硬度试验、崩坏试验(粉碎率)、生长发育试验等。

不定期监测检查内容:①农药类。DDT、六氯化苯(666)、马拉硫磷、林丹、狄氏剂等;②细菌类。活菌总数、致病菌,适温菌孢子数、真菌、孢子数、黄曲霉毒素及其他真菌毒素等;③其他。如维生素类、脂肪酸类、浸入的药物。

微生物学监控

监控对象可分4类: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原体,动物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有可能产生较大危害的病原体;在某些特殊实验时可能产生危害,故需标明有无的微生物;可以作为判断饲养设施的微生物控制程度的一类微生物。通过微生物学监控、根据微生物的净化程度将实验动物分为普通级动物、清洁级动物、无特定病原动物、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每种实验动物均有质量控制的等级标准(表1、2、3)。

普通级动物

无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结核杆菌、伪结核杆菌、钩端螺旋体、李氏杆菌、布鲁氏菌、发癣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体外寄生虫等。

清洁级动物

来自无特定病原动物,在特定的条件下饲养。监测内容除包括普通级动物要求外,还要求排除有较大危害性的病原体,如:鼠脱脚病病毒、乳鼠传染性腹泻病毒、乳鼠致死性肠病毒、兔出血症病毒、兔粘液瘤病毒、鼠棒状杆菌支气管败血性博代氏杆菌病、泰泽氏病病原菌、出血性败血性巴氏杆菌、兔密螺旋体、寄生性节肢动物、绦虫(包括幼虫)。

无特定病原动物

来自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在严格控制的设施内饲养。除具有清洁级动物的微生物学监测要求外,尚须排除:仙台病毒、小鼠肺炎病毒、鼠肝炎病毒、鼠嗜神经型及肺型支原体、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嗜肺巴氏杆菌、绿脓杆菌、鼠类鞭毛虫、致病性原虫、一切蠕虫。此外,豚鼠要求无任何支原体,裸鼠应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

悉生动物

来自无菌动物,在无菌的设施内饲育。人为地将指定的一种或多种微生物接种于其体内,但不得有其他微生物检出。

无菌动物

在无菌设施内饲育。动物机体内外无一切寄生物,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的监控任务艰巨、工作量大、需长年定期复查。而且除上述各种病原微生物外,还有不少种病毒能自然感染给实验动物。至于病原监测方法仍是分离培养细菌和病毒以及血清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