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农药类毒物

农药除了可杀灭农业害虫外,对畜禽也都有一定的毒性。常因运输、保管、使用过程中处理不当,污染饲料、饮水及空气而引起畜禽中毒。农药中毒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中毒较为少见。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霉)菌剂、除草剂、杀鼠剂、熏蒸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有机氯农药一类含氯有机杀虫剂,分氯化苯类和氯化甲撑类。氯化苯类包括滴滴涕、六六六、高丙体六六六和林丹。

农药除了可杀灭农业害虫外,对畜禽也都有一定的毒性。常因运输、保管、使用过程中处理不当,污染饲料、饮水及空气而引起畜禽中毒。农药中毒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中毒较为少见。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霉)菌剂、除草剂、杀鼠剂、熏蒸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有机氯农药

一类含氯有机杀虫剂,分氯化苯类和氯化甲撑类。氯化苯类包括滴滴涕、六六六、高丙体六六六和林丹。氯化甲撑类包括毒杀芬、氯丹、七氯、硫丹、艾氏剂、狄氏剂等。有机氯农药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残效期长,在动、植物体内能长期存留,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也能危害水生生物和野生动物,从而破坏生态平衡,世界各国已有限制或禁止使用。

毒性

有机氯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进入动物机体,为神经和实质脏器毒。大剂量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肾的损害严重。急性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长期少量摄入可引起慢性中毒。妊娠母畜接毒后可导致胚胎发育不良、死胎或流产。滴滴涕、林丹、氯丹等能诱导肝微粒体氧化酶,抑制体内Na-K-ATP酶,可改变内分泌机能和加速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的分解。

中毒机理

多数认为有机氯在血液内通过链式反应氧化脱氯后形成不稳定的氧化物,这种氧化物缓慢分解形成新的活性中心,对组织具有较强的作用。氧化脱氯反应进行很慢,血液中未脱氯的有机氯农药则易溶于脂肪组织,并在脂肪组织中长期存留。体内有机氯主要作用部位在大脑运动区及小脑,也可通过大脑皮层兴奋自主神经系统和外围神经,肝脏氧化磷酸化过程受干扰并导致肝实质变性及坏死。

检验

待检物可取中毒动物胃内容物、脂肪、肝肾等脏器组织以及剩余的饲草饲料等,经研碎用乙醇浸泡过滤,蒸发去除乙醇后,残渣加乙醚溶解供检用。或用索氏提取器以乙醚提取。乙醚提取液用脱氯反应进行检验。有机氯中的六六六、滴滴涕及氯丹,在异丙醇和金属钠所生成的新生态氧作用下,发生脱氯反应并形成氯化钠,后者遇硝酸银形成白色氯化银沉淀。另外取上述乙醚提取液经乙醇和氢氧化钠加热处理后以硝酸酸化,加硝酸银出现白色沉淀时,说明检样中有六六六、滴滴涕、氯丹存在;如不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检样中有艾氏剂、狄氏剂或异狄氏剂等有机氯农药。此外,尚可以呈色反应检验。滴滴涕经消化可产生硝基衍生物(多硝基滴滴涕),与醇性氢氧化钾产生蓝色反应。六六六与过量的苯胺反应可生成二苯胺和二氯二苯胺的混合物,与钒硫酸反应呈现紫色。

有机磷农药

为含磷的有机化合物,多数为酯类,有些属于酰胺类和硫代磷酰胺类(甲胺磷、育畜磷)。按毒性大小可分为剧毒、高毒、中毒及低毒四大类。

毒性

有机磷农药脂溶性强,易经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粘膜吸收,并随血液分布全身。在体内能抑制多种酶活性,主要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而呈现神经毒作用。有机磷农药中毒可表现出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症状。M-受体和N-受体兴奋产生不同的结果。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而后抑制。马拉硫磷、乐果、三甲苯磷等有机磷农药中毒易发生迟发性神经毒作用,动物接毒数天至数周,表现外围神经麻痹,食欲丧失,肌肉收缩无力,共济失调。以鸡、犊、猫、羔羊、兔等动物和人类表现较敏感,犬、猴的耐受性较高。少数有机磷农药具有特殊毒性作用,如敌敌畏、马拉硫磷的损害精子作用,敌百虫降低受胎率作用,内吸磷、二嗪农的致畸作用,以及敌百虫、乐果等的致突变作用。

中毒机理

有机磷制剂是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剂。乙酰胆碱酯酶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自主神经节、副交感神经末梢部位和运动终板等处,它的主要作用是水解乙酰胆碱。胆碱酯酶被抑制后,胆碱能神经末梢释出的乙酰胆碱不被水解而积聚,使次一级神经元和效应器处于持续兴奋状态。此外,由于乙酰胆碱浓度过高也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有机磷农药的化学结构与乙酰胆碱相似,能与乙酰胆碱争夺胆碱酯酶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后者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从而造成体内乙酰胆碱蓄积在神经纤维末梢和神经肌肉接头处,引起次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的兴奋。乙酰胆碱的毒性作用随剂量增大先呈现M作用,继而出现N样作用。剂量再大时则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使病情加剧。

检验

取胃内容物、呕吐物、血液、肝脏、剩余饲料等,经苯提取,提取液过滤,挥干苯液,残渣用乙醇溶解后供检。液体样品含水过高时,可加无水硫酸钠使其饱和,然后再加苯或氯仿提取。残渣可加水用生物试验方法初试。如昆虫很快死亡则可继续用呈色反应及纸上层析进行检验。呈色反应可用硝基酚法,亚硝基铁氰化钠及间苯二酚法。

氨基甲酸酯类

广泛用作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化学性质不稳定,阳光及空气中的氧均能促进其水解。在土壤中存留短暂,半衰期只有1~5周,对环境的污染是短暂和局限性的。氨基甲酸酯类在哺乳动物体内的降解也快,残留期短。常用的氨基甲酸酯类有西维因、呋喃丹、扑灭威、混灭威、仲丁威、残杀威等。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吸收,能抑制体内胆碱酯酶,使乙酰胆碱蓄积,引起胆碱能神经兴奋。中毒症状与有机磷农药中毒很相似,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是以整个分子与胆碱酯酶结合,结合物不稳定,易水解。因此,对酶的抑制较弱。中毒时阿托品有一定疗效,而胆碱酯酶复活剂的效果不佳,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体内可转化为亚硝基化合物而具有致突性,可引起细菌或酵母菌的突变。

拟除虫菊酯类

人工合成的除虫菊酯类农药。是菊酸和醇形成的酯类。主要品种有胺菊酯、苄呋菊酯、溴氰菊酯、戊酸氰菊酯(速灭菊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杀虫活性很高,对昆虫有触杀和胃毒作用。除溴氰菊酯和戊酸氰菊酯外,其他几种对哺乳动物都属低毒类。二氯苯醚菊酯大鼠经口LD50为2克/千克,不易透过动物的皮肤,胃肠道吸收也不完全,口服后多以原形随粪便排出。一次染毒4天后几乎全部消除。在土壤中经微生物作用迅速降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除草剂

用以杀灭杂草及有害植物的化学药物。包括苯氧羧酸类(2,4-D、2,4,5-T)、酰胺类(敌稗、毒草安)、联吡啶类(百草枯、敌草快)、取代脲类(灭草隆、敌草隆)、氨基甲酸酯类(苯胺灵、灭草灵)、均三氮苯类(西玛津、灭草净)、二苯醚类(除草醚、草枯醚)、酚类(五氯酚钠)、二硝基苯胺类(氟乐灵、磺乐灵)、吡啶羧酸类(毒莠定)等。

大多数除草剂,其口服毒性和皮肤毒性都很低,属于低毒或实际无毒。如使用不当,动物也可因采食使用过除草剂的饲料或牧草而引起中毒。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

包括2,4-D、2,4,5-T和二甲四氯。化学结构中含有苯氧环的短链脂肪酸(羧酸),易挥发,不溶于水和油类,常以钠盐、胺盐或脂的形式应用以增加溶解度。具有中等毒性。动物大量吞食可引起急性中毒。主要损害肝、肾、神经系统及消化道。表现呕吐、腹泻、运动障碍及精神沉郁。慢性中毒生长变得迟缓。犬每日20毫克/千克,连续2~3周染毒可发生致死性中毒。症状明显时呈现骨骼肌痉挛,共济失调,感觉逐渐消失,抑郁或昏迷,并伴有厌食、呕吐、便血。剖检可见消化道粘膜炎症及坏死,肝局灶性坏死及肾小管变性。犬对2,4,5-T敏感,口服LD50为100毫克/千克。2,4,5-T有致癌和致畸作用,与其中含有四氯二苯二噁英(简称二噁英或TCDD)杂质有关。这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雄鼠口服LD50为0.022毫克/千克,雌鼠口服LD50为0.045毫克/千克。能引起实验动物肝脏损害、出血、免疫机能减退、畸胎及死胎等。

联吡啶类除草剂

重要的有百草枯和敌草快等,属季铵盐类。经口染毒不易吸收,大部分经粪便排出。百草枯的毒性作用以肝、肾、心脏及肺部损害为主。尤以肺部变化最为突出,表现肺部充血、水肿、坏死及肺组织纤维化,可能是由于百草枯分子产生的自由基对肺上皮细胞的损害所致。敌草快中毒不出现肺部病变。两者均有刺激腐蚀作用,可引起皮肤、粘膜及结膜的灼伤。

酚类除草剂

重要的是五氯酚钠,属中等毒。家兔经口LD50为100毫克/千克,体重100千克的犊牛急性中毒剂量为14克。每天3.5~5克,连续染毒7天可引起慢性中毒。五氯酚钠内服后可干扰线粒体氧化和磷酰化过程,细胞摄氧量增高,呼吸加强,腺苷三磷酸分解增加,大量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发出来。同时,由于大脑充血、水肿,神经细胞核凝固萎缩、体温调节中枢机能障碍,往往由过热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