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霉毒素

霉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饲草及饲料长久保持在潮湿环境中很易长霉。霉变饲料不仅色泽、气味和营养价值发生改变,而且由于一些产毒霉菌生长并产生有毒代谢产物会引起畜禽中毒。霉毒素中毒具有地方爆发的特点,与季节和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发病动物与健康动物之间不传染,抗生素治疗无效。霉毒素可对多种动物的多个器官和组织产生作用,包括神经系统、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

霉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饲草及饲料长久保持在潮湿环境中很易长霉。霉变饲料不仅色泽、气味和营养价值发生改变,而且由于一些产毒霉菌生长并产生有毒代谢产物会引起畜禽中毒。霉毒素中毒具有地方爆发的特点,与季节和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发病动物与健康动物之间不传染,抗生素治疗无效。霉毒素可对多种动物的多个器官和组织产生作用,包括神经系统、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有的具有原浆毒作用,可刺激消化道引起消化道炎症。

黄曲霉毒素

是由黄曲霉产生的一类毒素。化学结构属于二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分B1和G1两大类。现已分离出12种,属于B1和G1的衍生物。自然界污染物中黄曲霉毒素B1较多,G1次之。黄曲霉毒素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但不溶于石油醚及乙醚。在紫外线照射下黄曲霉毒素B1和B2发出蓝色荧光,黄曲霉毒素G1和G2发出绿色荧光。其羟化代谢产物M1及GM1最早从乳中发现。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极强,除火鸡外,雏鸭也极敏感。1日龄雏鸭的黄曲霉毒素B1经口LD50为12~18微克/只(或0.335毫克/千克),其他动物LD50(毫克/千克体重)分别为:猪0.62,猴2.12,大鼠7.2,小鼠9.0,妊娠母猪、幼猪及小牛也较敏感,羊的耐受性最大。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肝毒,畜禽中毒后肝脏发生明显病变。急性中毒时肝细胞变性、出血和坏死,细胞间质和胆管增生。慢性中毒时肝细胞纤维变性,形成结节,肝硬化,脾脏肿大并伴发腹水。肝脏受损的同时伴有血管通透性增强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出血、水肿及神经症状。黄曲霉毒素属强致癌物,已在鱼类、家禽及多种实验动物诱发肝癌成功。可用薄层层析法测定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

麦角毒素

为寄生性真菌麦角菌属的成熟菌核中含有的毒素。有效成分为多种麦角生物碱,如麦角胺、麦角新碱、麦角毒、麦角克列布丁等。麦角菌属中最常见的是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主要侵害黑麦、燕麦、大麦、小麦及一些野生禾本科植物发育中的子房。受害种子变为黑色或棕色硬粒,比正常种子略大。

麦角毒素可引起急性及慢性中毒。①急性中毒常发生于食肉动物,中毒动物表现兴奋、共济失调、惊厥或角弓反张,继而出现沉郁及后肢瘫痪。由于干扰了神经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动物表现不同的神经症状。②慢性中毒表现为坏疽型,是动物长期少量摄食麦角毒素而引起的。由于毒素使小动脉血管收缩,血管内皮损伤脱落,血管内血栓形成,阻断血液供应所致。坏疽多发生于肢体末端,如四肢、耳尖、尾部、鼻端。孕畜可发生流产。麦角中毒后可取检样与高浓度水合氯醛溶液一同研磨,置30~40℃下温浸、过滤,滤液滴在定性滤纸上呈现周边褐色、中央为淡红色色斑,遇含铵乙醇显紫色时说明检样中有麦角毒素。

镰孢霉毒素

系由镰孢霉代谢产生的一类毒素。镰孢霉也称为镰刀菌,是侵染田间谷物、仓库贮粮和饲料的一类常见霉菌。其中有许多菌株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产生镰孢霉毒素。镰孢霉毒素包括单端孢霉烯族镰孢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丁烯酸内酯三类化合物。

单端孢霉烯族镰孢霉毒素

由镰孢霉产生的,此类毒素有10余种,基本化学结构为一拟倍半萜烯结构,白色结晶,有旋光性,微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重要的有:①T-2毒素。主要由三隔镰孢霉产生,也可从侵害玉米的其他多种真菌中分离出来。发霉玉米是毒素的主要来源。T-2毒素性状稳定,耐高温,可在霉变饲料中长期存在。当玉米成熟较晚或含水分较高,又贮藏在低温、潮湿、冻融交替的粮仓中,霉菌更易生长产毒。T-2毒素毒性剧烈,大鼠经口LD50为4毫克/千克。局部接触可引起皮肤和粘膜炎症。吸收后可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破坏凝血机制,引起出血和毒血症。重者因缺氧休克死亡。中毒家畜厌食,体温下降,腹泻,口腔粘膜发炎、脱落形成溃疡,出血、血便及血尿。取霉玉米浸出液涂于家兔皮肤,出现充血、水肿、坏死者可说明有T-2毒素存在。②马脑白质软化霉毒素。由串珠镰孢霉产生的一种毒素。串珠镰孢霉广泛存在于贮存玉米中,当玉米含水较高,又贮存在冷湿环境中,就可以产生有毒代谢产物。重要的产毒菌株有T-18、T-22、T-24。马脑白质软化霉毒素主要侵害马属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大脑白质液化性坏死。中毒原因多因秋末冬初饲喂发霉玉米而引起,故又称马霉玉米中毒。牛、羊等家畜耐受性较强。取中毒家畜胃内容物或可疑饲料,用乙醚提取后所得浓稠油状物作生物学和化学检查。每只小鼠皮下注射0.05毫升引起死亡,于8%氢氧化钾溶液5毫升中加所得的油状物2~3滴,然后沿管壁加入2~3毫升乙醚,两液接触面呈黑褐色环者为阳性。

玉米赤霉烯 是寄生在玉米上的禾谷镰刀菌的代谢产物。能引起母猪发情,又称雌性发情毒素。禾谷镰刀菌的有性世代为玉米赤霉,寄生于麦类和玉米等禾本科植物的种子,可形成菌核。菌核显深浅不等的紫红色、暗红色或玫瑰红色。气温为28℃、湿度为80~100%时可发生大量分生孢子并产生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白色结晶,不溶于水,能溶于热碱性水溶液、乙醚、苯、氯仿、乙醇,微溶于石油醚。猪对玉米赤霉烯酮最敏感,其次为马,牛、羊和禽类耐受性大。6周龄小母猪每天5毫克,连续饲喂5天后即可出现外阴水肿,乳腺及乳头增大,严重者阴户哆开,导致阴道外翻或子宫脱垂。妊娠母猪可发生流产,可使阉割公猪的皮包增长和乳腺红肿。玉米赤霉烯酮对马的神经系统有较强的亲和力,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病马呈现精神沉郁、四肢无力等神经症状。

丁烯酸内酯

多种镰孢霉能产生这种毒素,以三线镰孢菌、拟枝孢镰孢菌、雪腐镰孢菌产毒最多。尤其在寒冷季节采食受污染的饲草更易引起中毒。丁烯酸内酯主要危害牛,牛采食带毒饲草后出现后肢跛行、蹄冠处皮肤腐烂、蹄匣脱落,又称烂蹄病。

甘薯黑斑霉毒素

由寄生于甘薯上的甘薯黑斑病菌产生。有毒成分为甘薯黑斑霉酮(ipomeamrone)、甘薯黑斑霉二酮(ipomeanine)、甘薯黑斑霉醇(ipomea-moronol),均为呋喃萜烯类化合物。耐高温,经蒸煮或烘烤后毒性不发生改变。难溶于水,能溶于乙醚、乙醇等多种有机溶剂。此类毒素有较强的刺激性,中毒多发生在秋季甘薯收获之后和春季甘薯育苗之时。牛对此毒素最敏感,其次为羊和猪。检查病薯,可见黑斑病薯的特征。病斑的乙醇提取液给家兔皮下注射,出现典型的中毒症状,数天后死亡。确诊需作黑斑病菌的培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