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苯氧羧酸除草剂

在α-碳位上带有取代基的羧酸类除草剂。其中取代基开始为苯氧基,后来发展的有苯氧基及杂环氧基苯氧基;脂肪酸开始为乙酸,后来发展的有丙酸、丁酸等。现在开发的主要为苯氧乙酸类和苯氧基及杂环氧基苯氧基丙酸类。简史1941年波科尔尼(R.Pokorny)发表了2,4-滴的合成方法

在α-碳位上带有取代基的羧酸类除草剂。其中取代基开始为苯氧基,后来发展的有苯氧基及杂环氧基苯氧基;脂肪酸开始为乙酸,后来发展的有丙酸、丁酸等。现在开发的主要为苯氧乙酸类和苯氧基及杂环氧基苯氧基丙酸类。

简史

1941年波科尔尼(R.Pokorny)发表了2,4-滴的合成方法,1942年齐莫曼(P.W.Zimmerman)和希契科克(A.E.Hitchcock)报道了2,4-滴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除草剂的效果,1944年美国农业部报道了2,4-滴作为除草剂的效果。此后2,4-滴迅速发展,其他类似品种也陆续被开发。例如,在苯环上出现不同的取代基,有2,4,5-涕,2甲4氯等;在侧链脂肪酸变化的有2,4-滴的丙酸和丁酸等;在羧酸衍生时有变成盐类的,如2,4-滴的钠盐、钾盐、铵盐、二甲铵盐等;有形成酯类的如2,4-滴的甲酯、乙酯、丁酯等。70年代陆续研究出禾草灵、氟禾草灵、吡氟禾草灵等,并发展成苯氧基和杂环氧基苯氧丙酸类除草剂。

分类

苯氧羧酸除草剂主要品种及其特性,如下表:

苯氧羧酸除草剂主要品种

苯氧羧酸除草剂主要品种(续)-1

基本性状

由于酸不易溶于水,生产上苯氧乙酸多应用其盐或酯。如2,4-滴的钾盐、钠盐、铵盐、二甲铵盐;酯类有2,4-滴的甲酯、乙酯、异丙酯、丁酯、异辛酯等剂型和品种。盐类中铵盐能迅速溶于水,形成真溶液,适于低容量喷雾。但不适用于含钙与镁离子高的硬水,否则钙、镁与除草剂阴离子部分形成不溶性2,4-滴盐类,出现沉淀,降低除草效果。酯类的分子是非离子型的,在水中不解离,所以不会与硬水中的钙、镁离子反应,且对叶面角质层有较好的渗透性,除草效果好,2,4-滴乙酰、乙醇、丁酯的挥发性比2,4-滴丁酯低,且在杂草体内传导迅速,防治田蓟等多年生杂草效果较好。2,4-滴类品种间活性的强弱依次为:2,4-滴≥2甲4氯>2,4,5-涕,同一品种内剂型之间:酯>酸>盐。而盐类中:胺盐>铵盐>钠(钾)盐。但2,4,5-涕防治木本植物与灌木的活性远高于2,4-滴与2甲4氯,而2甲4氯对植物的作用比较缓和,对作物也较安全。

苯氧基和杂环氧基苯氧丙酸类除草剂具有与激素型的苯氧乙酸相反的选择性,即出现抗激素活性和对禾本科杂草有高度活性的并对双子叶作物高度安全的化合物。

作用机制

通过分子间隙渗透,水溶液中的溶质通过泡胀的果胶移动,及油与油溶性物质通过蜡质移动,使除草剂进入杂草细胞内。环境条件对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吸收、传导影响很大。18~30℃间随着温度升高吸收与传导加快,作用也增强。叶面湿度大,促进气孔开放,有利吸收与传导。光照强,有利2,4-滴的吸收与作用,幼嫩的杂草叶片较易吸收2,4-滴。敏感植物吸收2,4-滴后,植株扭曲,茎基部肿胀,组织逐步腐烂,分生组织细胞停止分裂,但根、茎能继续进行辐射状膨大,根丧失吸收水分与无机盐类的能力,光合作用受抑,韧皮部被堵塞,最终植株死亡。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杀草的生物化学原因在于:影响了一系列酶的活性。2,4-滴使RNA与蛋白质的合成伴随着细胞的大量增殖,造成茎的肿胀和根部维管束组织受挤压死亡。高浓度的2,4-滴在茎叶内会降低氧的利用,抑制解偶联磷酸化作用与希尔反应。低浓度的2,4-滴处理会改变核酸与蛋白质合成,形成2,4-滴天冬氨酸轭合物,使其失效。这类除草剂的选择性原理也有多种,①形态选择。如禾本科的叶片窄,近于直立,叶片上蜡质多,不易粘药;其生长点被叶包被,不易受害;②位差选择。玉米、果树根系入土深,2,4-滴一般处于地表,可形成位差选择;③生理选择。2,4-滴能促使双子叶杂草的形成层过于分裂而挤压韧皮部组织,使养分运输受阻,而单子叶植物韧皮部分散于维管束中而没有形成层,而使其具抗药性。甘蔗等禾本科植物的茎与叶的居间分生组织使除草剂的传导受到障碍。④生化选择。玉米等抗药性强的植物在体内迅速使2,4-滴降解,并形成葡萄糖轭合物使其失去活性。2,4-滴丁酸及2甲4氯丁酸本身无除草活性,但被藜、苋、苍耳等敏感植物吸收后,通过β-氧化作用而转为2,4-滴及2甲4氯,从而产生除草活性;而三叶草、苜蓿、芹菜等由于体内不存在β-氧化酶而无活化作用故不受害。苯氧羧酸类除草剂降解途径有:光解、土中微生物降解、植物体内及动物体内降解等。

苯氧基及杂环氧基苯氧基丙酸除草剂的挥发性较小,只有氟禾草灵在高温时挥发较快。此类除草剂叶面处理效果好,土壤处理须高剂量时才有效。在敏感植物稗草、狗尾草等体内传导与积累比大豆等抗药性植物迅速而多量,是由于在大豆等抗药性植物体内能迅速降解。

应用

苯氧羧酸除草剂杀草谱较广,主要用于防治一年生、多年生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多在出苗后进行叶面喷雾,进行出苗前土壤处理时也可防治禾本科杂草及多年生杂草种子繁殖的幼芽期杂草,可广泛地用于水稻、玉米、小麦、大麦、甘蔗、苜蓿等农田及饲料牧草场、草坪、公路、铁路、机场、仓库及水域,用量一般为每公顷0.2~1.5千克,使用时期因品种和作物而异。玉米可在播后苗前或苗后4叶期喷施2,4-滴;禾谷类则在分蘖盛期对2,4-滴抗药性最强;对双子叶杂草以3—5叶期施药为好,这时既能较充分地接受药液,杂草的抗药能力又弱。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要求的环境条件有:20~28℃间的气温,晴朗强光照、微风的天气,湿润的空气和土壤,对发挥药效有利,茎叶喷雾后应有6小时以上不下雨才能充分发挥药效,铵盐制剂应有24小时以上才能被杂草充分吸收。苯氧羧酸类对双子叶作物,特别是棉花等敏感作物有不良影响,在喷施时应防止其飘移至邻近的双子叶作物区。配制2,4-滴时适当加入硫酸铵等酸性肥料可使其pH下降,促进2,4-滴多以分子态进入杂草体内,有利于药效的发挥。因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吸附性很强,所用的喷雾器械最好专用,或用硫酸亚铁等溶液彻底清洗并经测试后才能在敏感作物上喷施别的农药。

苯氧基及杂环氧基苯氧基丙酸类除草剂一般用量为每公顷有效成分0.2~1.0千克,防治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为0.25~1.5千克,在杂草2~4~6叶期叶面处理。吡氟禾草灵与三氟羧草醚、嗪草酮等混用可扩大杀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