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瘟病

具有发热和传染性病证的总称。温、瘟二字,古代视为同义。温有双重意义,一为发热,二为传染。其致病因素是疫疠之气,它与六淫之邪有显著不同,致病力强,并有明显的传染性。早在公元78年,中国就有牛疫流行的记载。唐代《司牧安骥集》中提出烧烙“大风门穴”治疗马“破伤风”,“取槽结法”治疗槽结。南宋《陈旉农书》记载:“又已死之肉,经过村里,其气尚能相染也。欲病之不相染

具有发热和传染性病证的总称。温、瘟二字,古代视为同义。温有双重意义,一为发热,二为传染。其致病因素是疫疠之气,它与六淫之邪有显著不同,致病力强,并有明显的传染性。

早在公元78年,中国就有牛疫流行的记载。唐代《司牧安骥集》中提出烧烙“大风门穴”治疗马“破伤风”,“取槽结法”治疗槽结。南宋《陈旉农书》记载:“又已死之肉,经过村里,其气尚能相染也。欲病之不相染,勿令与不病相近。”明确认为瘟病有传染性,必须及时隔离。《元亨疗马集》中记载:“其都中战马遍染瘟疫。……今时值仲夏,炎暑熏蒸,疫症大作,……山瘴盛多,……避瘟避瘴,不可不御也。……以利锋划其鼻孔,彻针血而泄其瘴毒,施良剂而制其疫气,其法大效,诸疾悉愈。”对马瘟病的传染性、流行季节和治疗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三农纪》中指出:“人疫染人,畜疫染畜。染其形似者,豕疫可传牛,牛疫可传豕,当知避焉。”《活兽慈舟》也指出:“瘟疫流行,乃天地四时不正之杂气为殃。始则少之,久成秽气作疠,传染为害也。……如牛有患,马难免殃。”“瘟疫流行,传染乡井市镇。或瘟人染畜,俱当避之。牛马染症,豕当避焉。”可见当时对家畜共患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清代中医温病学家创立了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在理、法、方、药方面均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兽医学习中医温病学,结合兽医临证实践,对家畜的瘟病进行了探讨和研究。1949年以后,一些学者采用了中西兽医结合的方法,把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和现代兽医学辨病与中西药并用,防治某些畜禽瘟疫获得了良好的效果。1954年,有的地区运用温病辨证论治治疗乙型脑炎,获得了显著疗效,为中医防治急性传染病树立了良好开端。随后,根据中医温病学的理论防治流行性脑炎、细菌性痢疾、破伤风、败血症等也都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中医温病研究的成果,逐步移植到兽医临证,同样获得较好的疗效。

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畜禽瘟病的研究,主要作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体外抗菌抗病毒试验,明确了一些中草药对某些畜禽病病原的抗菌谱。二是复方药理研究,探求复方的治愈原理。三是人工病理模型的治疗试验,从临证验证、控制试验,进入了更高的研究阶段。这三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60年代对大动物病原微生物作了大量中草药抑菌实验的筛选工作,70年代对中动物主要病原微生物作了大量的中草药抑菌试验,80年代对小动物作了抗病毒试验,在方法学上有较大的提高,为临证治疗瘟病提供了依据。复方药理实验研究证明白虎汤银翘散等治疗感染脑炎病毒的小鼠,治疗流行性感冒,均有良好效果。人工感染破伤风猪喘气病,用千金散、定喘汤治疗,均有一定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肯定了中兽医瘟病学说在防治某些畜禽传染病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