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种植业技术措施经济效果评价

从取得的有用效果和投入的劳动耗费相互间的数量关系,对种植业技术措施所作的比较、分析和选优。讲求种植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目的,是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以等量劳动耗费获得数量多、质量好的农产品;或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获得同样多的农产品,以满足国家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从取得的有用效果和投入的劳动耗费相互间的数量关系,对种植业技术措施所作的比较、分析和选优。讲求种植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目的,是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以等量劳动耗费获得数量多、质量好的农产品;或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获得同样多的农产品,以满足国家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种植业技术的经济效果评价可为制定种植业的方针政策提供经济依据;可使农业部门和经营单位知道采用何种技术措施,能更合理地利用资源,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内容

有两个方面:一为综合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评价,一为单项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评价。前者包括农作物的布局和结构、作物种植制度及其综合配套措施、某一项作物的整个生产过程的栽培技术措施等;后者包括改良土壤、合理施肥、发展农田水利、采用良种、防治病虫、机械化等。单项评价是综合评价的基础;综合评价是单项评价的概括。综合评价可了解各单项技术措施的组合状况,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较全面的增产增收措施、方案或制度,促进种植业生产的发展。

种植业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评价,按照技术措施投入的不同情况分为三类:①对不需要增加投入能增加产量的技术措施(如掌握农时、选用良种、合理施肥、适时排灌、因土种植、合理轮作等)的经济效果评价;②对需要增加当年投入才能增产的技术措施(如深耕改土、增施化肥、化学除草等)的经济效果评价;③对需要多年投资才能增产的技术措施(如种植多年生作物、兴建农业工程等)的经济效果评价。

原则

主要是:①在完成国家计划任务的前提下,讲求经济效益优化。首先就是考察哪一个技术措施、技术方案、技术制度能够完成国家计划任务,并能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把局部经济效益与全局经济效益一致起来;②保持生态平衡。把提高经济效益与维护、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③掌握生产投入的适合度。把增加产量与经济效益优化统一起来;④掌握农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在实现种植业经济效果优化的同时,使多种经营得到协调发展。

评价指标

主要指标有:①土地生产率。是衡量技术措施、技术方案、技术制度等技术效果的重要指标。有三种计算方法:按收获面积计算,按播种面积计算,按单位耕地面积年产量计算。反映农业科技试验结果或总结丰产经验,一般按收获面积计算单位面积产量。如果是检查生产计划执行情况,或反映经济管理水平,就要按播种面积计算单位面积产量。反映土地的生产潜力或比较不同种植制度的产量差异,则要用单位耕地面积计算的产量指标。计算单位面积产量要注意区别毛产量与实际产量,以明确真实增产。在测算农作物种植制度的增产效果时,毛产量就是单位耕地面积年产量。求得实际产量要进行一系列计算处理:在各茬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中减去种子用量;对稻谷要按出米率修正单位面积产量:计算杂交稻的实际产量还要考虑到利用一部分土地繁殖不育系和配制杂交种子的情况。有时在计算单位耕地面积年产量时还要扣除某些特殊损失,如占用秧田损失、抢种抢收期间增加的消耗等。②总产量(总产值)。这一指标既反映某项农业技术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作用,又体现技术适用范围的广度。③单位面积纯收益。是反映所得与所费差额关系的经济效果指标。按收获面积、播种面积还是按耕地面积计算,取决于评价的目的和对象。④劳动生产率。计算方法有:

种植业技术措施经济效果评价

⑤主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

种植业技术措施经济效果评价

⑥成本利润率。计算方法是:

种植业技术措施经济效果评价

⑦农产品商品率。用以反映农业技术措施应用的社会效果的指标。计算方法是:

种植业技术措施经济效果评价

西方农业经济学家对评价农业技术措施、技术制度的经济可行性提出过两个经验指标:一是新技术净效益的临界指标,即新技术的净收益(产值—可变成本)必须比对照高30%才值得推广。这一新增净收益也反映了新技术的风险与不确定因素。二是边际成本报酬率指标,认为新技术的边际成本报酬率必须达到200%才有被采用的价值。

种植业技术措施经济效果评价

这个评价指标同样考虑了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西方学术界对这两项指标也有不同看法,认为它是经验指标,各国具体情况不同,不能以同样的标准作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