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土地利用结构

一个生产单位、一定地区范围(或一个国家以至全球)的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使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如开垦林区、草原,兴修水利,可以增加和改善农田。又如城市的扩大和发展使农地减少,而农地减少又促使土地的集约经营等。自然经济条件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很大差别。

一个生产单位、一定地区范围(或一个国家以至全球)的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使土地利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如开垦林区、草原,兴修水利,可以增加和改善农田。又如城市的扩大和发展使农地减少,而农地减少又促使土地的集约经营等。自然经济条件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很大差别。

分类

就土地已否利用而言,分为已利用地和未利用地。就城乡区别而言,分为城市用地、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城市用地的分类很多,一般分为市政公用事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娱乐用地、绿化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等。此外还有水面的利用。每项用地还可以再分若干种类用地,如此可以有若干层次的分类。如交通运输用地分为街巷、港口、车站、机场、公路等用地。农地利用按部门可分为农(种植业)、林、牧、副、渔各业用地。农业又可分为粮食作物及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用地。据此可从土地利用方面说明农业生产结构。按各类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划分,有直接生产用地,如耕地、园地、牧场、林地等;间接生产用地,如道路、建筑物、渠道等,还有生活用地,如居民点等,以及暂不能利用的土地,如荒地、沙漠、石山、沼泽地等。

发展趋势

随着人口增加,城市的扩大和发展,新开垦的土地不能相应增加,耕地日益减少,是世界性的总趋势。如西欧的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在1950~1970年21年间,农地减少15%。中国上海市1949~1982年间,共减少耕地115万亩,同期围垦滩涂和平整土地增加耕地80万亩,增减相抵,平均每年净减少10600亩。随着城市的发展,耕地减少的速度还会递增。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天然林被采伐而造林及更新面积不足,林地面积在日益减少,草地面积由于不合理利用也在沙化荒废。这涉及到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问题,已引起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另一些国家,在1950~1970年的21年内,虽然林地面积在增加,如加拿大增加12~13%,英国增加25%,但城市用地也在增加。同期,美国增加25%,联邦德国增加35%,比利时增加55%。也有一些国家由于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城市设施基本齐全,则土地利用转化的速度在减缓。中国农业用地向非农用地转化速度也在加快。一般来说在经济大发展的初期阶段,土地的非农化较快,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则趋于减缓。而其转化的机制,则取决于改变中所耗成本及其利用的经济条件和效益。客观上取决于对土地的不同需要之间的竞争,国家的干预也有影响。从经济效益上说,非农产业对土地的需要决定土地利用向非农转化。由于农业用地特别是粮食用地面积必须有一定保证,因此,对农地向非农地转化应予以政策限制。非农需要的增长,如工商业、交通设施、住宅建设等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化速度加快而不断地发展,不但促使城市近郊农地转变为非农地,而且促使腹地农村的农地也向非农转化。此外,文化教育设施、国家和地方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增加,使娱乐用地扩大;再如水利工程、采矿、考古发掘等,均可使耕地减少。仅就农业本身看,促使农地利用结构变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价格的变动,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的保护、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等农业政策的改变,经营体制、税收制度等的改变,以及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把不宜耕作的土地还林、还湖、恢复草原等,都会改变农地的面积和利用状况。

测定、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直接反映一定时期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可用以分析土地在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企业经济中各部门的作用程度、经济效益及其潜力开发的可能性。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说,分析过去和现在的利用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可以预测和规划今后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发展趋势。土地利用数据的测定,可按利用状况进行分类调查统计。同时,为使利用结构在时间、空间上有可比性,应尽可能使分类指标内容一致。面积数据除按已知数据和地面测量外,还可利用航空、卫星的遥感技术。就对土地的各类需要而言,可从人口增长、分布、就业和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并制定措施,使土地利用按规划要求逐年转化。

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应以有利于获得土地资源开发的长期效益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准。为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应有利于保护林区,绿化环境,防止污染,保持和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农业各部门之间相互促进,增进效益,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