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土地利用方式

不但要利用土地的支持力作为农业生物的立足地,而且还要利用土地的培养力,即土壤肥力,对农作物提供水分、养料,保持土壤的湿度、温度和透气性,为农作物生长发育提供条件。农业用地的经营①粗放经营。对一定的土地面积投入较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或是将一定量的劳动和资金投入较大面积的土地上。粗放经营主要依靠土壤的自然肥力来生产产品,其单位面积产量不高。

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制度和条件下,对土地所采取的利用方法和形式。

分类

按土地用途分,有农业用地、城市用地、工矿用地、水域用地等。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林地和牧业用地、渔业用地等;按利用效益分,有合理利用和不合理利用;按经营分,有集约经营和粗放经营。集约经营又分为劳动集约、资本集约等;按技术性能分,有支持力的利用和培养力的利用。城市和工业主要是利用土地的支持力、空间和地理位置。农业用地不但要利用土地的支持力作为农业生物的立足地,而且还要利用土地的培养力,即土壤肥力,对农作物提供水分、养料,保持土壤的湿度、温度和透气性,为农作物生长发育提供条件。

农业用地的经营

①粗放经营。对一定的土地面积投入较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或是将一定量的劳动和资金投入较大面积的土地上。粗放经营主要依靠土壤的自然肥力来生产产品,其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农业上通常所说的粗放经营,即是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的土地利用方式。长期粗放经营,会使土壤肥力耗竭,成为掠夺式的经营,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②集约经营。对一定面积的土地投入较多的劳动和资本。在合理的技术措施下,集约经营可以增加土壤养分,改进土壤结构,促进其潜在肥力向有效肥力转化,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集约经营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资本集约。即投入较多的资本、较少的劳动,如使用农业机械、现代化设备、自动化装置等,用以大量节约活劳动的消耗。同时充分使用良种、化肥、农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这在人少地多的国家,劳动力昂贵,土地价格相对便宜,工业提供的农业装备和物质资料先进、质优、价廉,每个劳动力可以耕种几百公顷土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人多地少的国家,农场范围不大,但机具设备先进,从事园艺、畜牧业生产,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投入的资金更多。这是高度的资本集约。在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和日本的有些农业土地利用即是如此。②劳动集约。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多地少的地区,靠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但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操作,资金投放量占的比重小。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多属此类。中国农业集约经营有悠久的历史,但均限于手工操作和人畜力工具,花费劳力较多,为劳动集约类型,迄今仍是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③技术集约。要求农业经营采用新的先进技术,如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系统工程等科学技术,更多的运用植物吸收太阳能的优势和自然界能量、物质转化的客观规律,在农、林、牧、渔各业原来的有机联系中插入多种中间环节,以提供多种产品,增加效益,故亦称“知识密集型集约”。实行高度的技术集约,将成为未来农业的新模式。

农地经营的集约程度,简称集约度,通常用数字指标表示。即每单位面积耕地或农用地所摊得的劳力以及全部生产资料的总价值。精确计算时还应将这些资金总额的利息包括在内。每单位面积所摊得的投入货币额大,即集约度高。其中摊得的资金额高,是资金集约;其摊得的劳动力价值高(或按劳动日、工时计算)是劳动集约。但是无论资金集约或劳动集约,都要计算效益。其指标有单位面积的产量、产值、净产值和纯收入,或单位投入资金的产量、产值、净产值、纯收入以及劳动生产率等。如果徒增资金或劳力,而收益少增或不增,甚至下降,则属浪费和无效投入。在资金投入中,其指标也有以单位面积拥有农机台数、马力数、化肥量等单项指标来表示某项投入的集约度。通过单项考察分析各生产资料的投入水平,研究投资适合度和投资构成,确定追加投资方向,有利于以较少投入,取得最大的经营效益。还可以用复种指数、农业生产结构来表示土地利用的集约方向和集约度。以结构言,如蔬菜、花卉、乳、蛋、水产是集约型农业,水稻、棉花、烟草等次之;小麦、黑麦、牧草等又次之。

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和集约方向取决于以下条件:①土地的自然条件。如土壤肥力、水源、地貌、气候、植被、动物分布等。凡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气候宜人、风物优美之地,作为生产或生活用地,人们均乐于投资。但集约度与自然条件好坏也并非有必然联系,如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农地垦殖,对肥沃优良土地,其投入的资金较少,对贫瘠土地,要求达到同样产量,需要进行土壤改良等措施,投入资金比肥沃地较多。②土地位置。土地位置的不可移动性与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有密切关系,如城市土地,人口集中,从事工商业建设,要加强地基以增加其支持力。建筑物还要向高空发展,是高度的集约性利用。但也有作为广场、公园之类,其投资额度就低。又如城郊农地,交通方便,用于生产含水分高、易腐变质的蔬菜、花卉、蛋、奶产品,要求投入资金、劳力均多,集约度高,效益也高。但由于其他原因,也可种植粮、棉、饲料之类,其投入少,集约度低。因此,土地的丰度和位置,对集约度的增进或限制有一定的影响。③社会生产力水平。农业技术进步将大大提高产量,需要增加投资,提高集约度。工业技术进步,将提供先进农机具设备、能源、自动化装置等,以增强农业对自然界的控制、适应和改造能力。并在肥料、病虫害防治、饲料等方面提供新产品,不但大量节约劳力,还将大量增产。又如从保护地栽培到设施园艺,从厩舍饲养到禽蛋工厂,置农业生产环境于人工控制之下,不但充分利用土地的培养力,还与工业一样,充分利用土地的支持力和空间,达到高度的集约和较高的产量。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由于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重复利用,即知识密集型的技术集约,其经济效益更高。④土地的交通条件。技术发展促使交通运输发展,信息传递加快,则空间距离缩短,运输费用下降,时间上速度更快,供需信息更灵,则农地利用位置差别愈缩小。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自给性比重大,商品交换范围狭小,交通影响不大;在商品率提高,供需主要依靠市场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交通对农业的集约度关系甚大。由于级差地租的差别,城市近郊农业生产成本低,农产品价格高,收益大,资金积累容易,有利于增加投入和提高集约度。而远离城市的农业,运费高,产品保鲜困难,支出大,收益小,积累能力低,难以高度集约。就生产资料的投放而言,近郊地价、地租均高,劳动力受城市影响,工资也高,则农业接受农业机械的要求迫切,投资力量也强,对农机、能源的投入也较多较快;远郊则缓慢。一俟交通发展,保鲜力强,则城乡远近土地的级差地租缩小,空间距离缩短,集约型农业的半径将扩大。⑤人地比例。人地比例不同和经济水平不同,即使在一个国家内部,其资金或劳动力的集约度均可有不同层次的差别。⑥价格因素。价格是衡量农地利用效益和影响集约度的重要因素。农地利用之投入资金与劳动力并非越多越好,其中有一个投入量的最佳收益界限,即最佳适合度。在完全自由竞争下,农业经营者必须事先预测市场价格来决定其经营项目和投入水平。一般按边际均衡原理,即在一定的价格水平时,其追加投入的边际成本与其所得边际收益相等或接近时,为投入量的最佳适合度,这时的变动要素与不变要素的利用达到最佳点,即最佳收益界限。当产品价格上升,则收益增加。或投入要素价格下降(即成本下降),其最佳收益界限便向前(坐标上向右)移动,即可以增加投入以增加产量和收益。当产品价格下跌或要素成本上升,则收益界限向后退(坐标上向左移动),投入要减少,以免成本大于收益。过度的集约会招致亏损,而集约度不足,则各项生产要素未能充分运用,不能取得最大收益。这是考虑土地利用集约度的重要准则。⑦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体制。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可以自由利用土地,但经营十分粗放,土地生产率极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有了进步,集约度和产量均有所提高。可是,大量土地被官府、贵族、地主占有,劳动者受剥削严重,难以合理利用土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普遍采用机器,资本投入量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增长较快。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资本主义化,土地也资本化,农民经营土地,要负担巨额的购地资金或租金,农民不但难以增加投资,而且负债累累。资本主义的农业危机,也削弱农地集约经营的能力。资本主义国家也规划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资源保护,讲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它无法消除农业危机,无法保证农民的经营效益,农民在成本上涨、农产品市场波动中,对集约经营缺乏信心。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土地公有化以后,创造了集约经营的条件,但采用何种经营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决定。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实行家庭经营承包,农民经营土地责权利结合,效益比较好。⑧土地利用与经营者的个人条件。在同等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农业经营者本人的条件(包括财力与才能)对土地经营的集约方向、集约度和经营效益将起重要作用。能力强者,可以发挥优势,转化其劣势,取得比平均收益更多的超额部分。中国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的宏观调节和提供的服务,主要通过经济办法帮助农户发展商品经济。农户在遵从国家法律与政策,凭其个人能力与财力,运用市场机制,调整其集约方向与集约度,以追求合理的经营与技术进步,谋求合法效益。

土地利用方式的发展趋向

从社会发展看,科学技术总是不断进步的。采用新技术,增加资金投入,集约经营必将不断向资金集约发展。各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虽然不同,但都经历着由粗放到集约以及由劳动集约向资金、技术集约的发展过程。今后趋势是着重发展生物技术,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源转化,节约资金投入,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农业用地的集约经营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在人多地区的农业较早进入劳动集约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和集体在农田水利、农业机器、电力、造林和良种、化肥、农药等方面的投资,以及农户劳力投入和投资,为数甚大。单就固定资产(不包括土地价格农田基本建设的土方工程的价值)论,1983年比1957年增长了5倍,资金集约度增长明显。但由于基数低,集约度仍然不高。如1981年中国每亩耕地平均占有农业固定资产为67元,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占有固定资产数为333元。因此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投入效益,是中国农业用地利用的趋向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