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农业学大寨

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部是值得大大提倡的。”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提倡学习大寨精神。报告总结的大寨的基本经验在全国推广,曾经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学大寨”运动被引上歧途。大寨大队从一个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被变成执行“左”倾路线的典型。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推进社会主义农业建设而提出的一个口号,即农业建设要学习大寨精神。这个口号使用到70年代末,在当时农村家喻户晓,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大寨简介

大寨即大寨村,隶属山西省昔阳县大寨乡。大寨村于1945年解放。1947年开展了农业互助活动,1953年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建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新胜农业社。1958年成为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大寨村是太行山上的一个贫穷的山村,位于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的虎头山下,俯瞰其地形是“七沟八梁一面坡”。大寨生产队曾是一个农业先进单位。1960年3月15日《山西农民报》以《陈永贵是党的好干部》为题首次报道宣传大寨(当时陈永贵担任中共大寨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同年6月18日《山西日报》头版发表了《大寨党支部是坚强的战斗保垒,陈永贵是出色的党支部书记》的报道。同时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晋中地委《关于学习陈永贵和大寨党支部的领导作风的决定》。当时大寨党支部的突出成绩,是在农业合作化期间,带领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发挥了集体经济的力量,创造了山区农田基本建设的成功经验。从合作化初期到1962年,大寨农民在手工劳动的条件下,改造“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山地,使每亩粮食产量由1953年的250斤增长到1962年的774斤(1斤=500克,下同)。粮食总产量由1953年的20.3万斤增长到1962年的55.1万斤。

口号的提出和发展

1963年8月,昔阳县遭受了特大的山洪灾害。据当时的报告,洪水冲毁大寨粮田446.5亩(占62%),全村有78户的房窑倒塌。大寨党支部领导全村农民,提出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艰苦奋斗,做到“三不要”(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三不少”(当年公共积累不少,向国家交售粮食不少,社员收入不少)。经过艰苦奋斗,到年终实现了粮食总产量42万斤,向国家交售粮食24万斤,社员每人平均口粮400斤,每人平均分配收入83元。1963年12月26日,毛泽东接见了大寨的代表陈永贵。1963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寨大队受灾严重、红旗不倒——中共山西省委号召各级党组织学习他们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高尚风格》的报道。1964年12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部是值得大大提倡的。”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提倡学习大寨精神。报告总结的大寨的基本经验在全国推广,曾经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学大寨”运动被引上歧途。大寨大队从一个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被变成执行“左”倾路线的典型。当时推广的“大寨经验”及其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损害了人民内部的团结:盲目变革生产关系,鼓吹由以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过渡到以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防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把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社队工副业等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阻碍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工分评定上搞平均主义,挫伤了群众的劳动积极性。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以后,中国农村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学大寨”这一口号即不再使用了。在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新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大寨村在领导班子、经营方式、产业结构、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积极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