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蔬菜病害

蔬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易遭受寄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干扰和破坏,生理机能和内部组织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外部形态反常,质量低劣,产量下降。蔬菜病害包括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是由真菌、细菌、病毒、类菌质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等寄生物侵染或寄生于蔬菜植株所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如日光、营养、水分、空气等不适引起的生理性病害。

蔬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易遭受寄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干扰和破坏,生理机能和内部组织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外部形态反常,质量低劣,产量下降。蔬菜病害包括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是由真菌、细菌、病毒、类菌质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等寄生物侵染或寄生于蔬菜植株所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如日光、营养、水分、空气等不适引起的生理性病害。病害中真菌病害占首位。蔬菜病害防治首先是在对病害的发生、发展和消长规律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防治措施。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综合防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植物检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五个部分。

苗期病害

从种子播种至幼苗移栽或定植期间发生的病害。猝倒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和立枯病是幼苗期常见的两大病害。前一种发生于种子播种后至子叶展开期间,表现烂种、死苗和猝倒;后一种多发生于幼苗中后期,茎基部和根部褐色干腐,不倒伏。土壤潮湿时,猝倒病苗及其周围地面上能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而立枯病苗菌丝体不很明显。猝倒病菌和立枯病菌都能在土壤、肥料中存活多年,主要通过雨水、流水、农具等传播和蔓延。猝倒病菌在幼苗幼嫩时直接侵入危害,茎部木栓化后难于侵入。猝倒病菌在16~18℃繁殖快,也耐低温。如幼苗期处于长期阴雨低温,床土潮湿,幼苗过密,通风不良等状况下极易发生猝倒病。在18℃以上,温暖多湿或播种过密,易发生立枯病。宜选择向阳、地势较高和排水良好的环境培育幼苗,不使用老床土育苗,育苗床土须经消毒处理。播种不宜过密。培育壮苗。合理用水,防止大水漫灌。发现病苗应即拔除,并在苗床表面撒一层干细土。喷洒杀毒矾、瑞毒霉、乙磷铝等杀菌剂。

此外,蔬菜苗期病害还有灰霉病(Botrytis cineerea)、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地上部腐烂。灰霉病在病部产生灰色霉层(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菌核病则在病部表面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黑色鼠粪状菌核。二者均由于地面潮湿,床内温度过高,空气湿度大,幼苗生长衰弱,病菌易侵染。沤根主要因低温(如地温低),菜苗发育不良,根呈褐锈腐烂状,地上部萎蔫,是生理病害。在防治上采用适时播种,加强管理,增强幼苗抵抗低温能力。

成株病害

自幼苗移栽或定植后至收获期间发生的病害。发生较多、危害较重的病害有:霜霉病、疫病、白粉病、菌核病、枯萎病、黄萎病、锈病、白绢病、根腐病、青枯病和花叶病(或病毒病)等。蔬菜成株病害多数是侵染性病害。因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传播途径有风力(气流)、雨水、昆虫和人为等。霜霉病、白粉病、菌核病、锈病等病原物的孢子可随气流传播,疫病和软腐病的病原物则随雨水或流水传播,病毒病的病毒通过昆虫的吸食活动传播或接触传播等。

霜霉病

为真菌病。大白菜霜霉病(Peronospora parasitica)和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大白菜霜霉病以北方地区危害严重,流行年可减产50~60%。黄瓜霜霉病,如果发病条件适宜,都能使露地的或保护地栽培的黄瓜在1~2周内全株叶片(除顶端数叶外)迅速枯死,直接影响结瓜,提早拔秧。霜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初生褪色斑点,逐渐扩大,色泽为黄绿色、黄色,病斑周缘无明显边缘,常因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发病后期病斑褐色、干枯,在一片叶上的病斑数可多达数十个,并能相互连接成片,加速叶片枯死。在潮湿的环境下,多在叶片背面发病部位产生各种色泽的霜状霉(孢子囊及孢囊梗),多数是白色的(大白菜霜霉病),也有紫黑色的(黄瓜霜霉病)。

霜霉病菌为专性寄生菌,孢子囊成熟后随风力或气流传播,萌发时产出芽管或游动孢子,从气孔或表皮细胞间隙侵入。在发病后期,霜霉病菌常在病组织内产生卵孢子随同病残体遗留在地上越冬,成为下一个生长季节的病菌初次来源。多数人认为中国的黄瓜霜霉病初次侵染的菌源是来自南部发病地区病株上的孢子囊,随季候风由南向北移动传播。大白菜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最适温度7~13℃,侵入寄主适温16℃,侵入后菌丝体发育最适温度20~24℃;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最适温度15~22℃。除温度外,高湿对病菌的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更为重要。在发病温度范围内,多雨潮湿或田间湿度高,株行间通风透光差,均易诱发霜霉病,因此,温室黄瓜的霜霉病发病率常比露地黄瓜的高。宜选择抗病品种。进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避免栽种过密,株行间通风透光,保持地面干燥。发病期喷洒乙磷铝、瑞毒霉、甲霜灵、杀毒矾等杀菌剂。

疫病

为真菌病。由疫霉属(Phytophthora)真菌侵染引起。蔬菜发生疫病数量较多,而且危害性也特别严重。黄瓜疫病(P.melonis)各地均有发生,常造成大面积死亡。北方以秋黄瓜发病重,南方以春黄瓜危害较烈。番茄晚疫病(P.infestans)和褐色腐败病(P.capsici)主要危害果实,引起果腐,一些地势较低或排水不良地块的果腐率可达50%。辣椒疫病(P.capsici)在青海省西宁市及云南省中部及南部地区危害极为严重,引起幼苗猝倒、枝干枯死,果实腐烂。豇豆疫病(P.vignae)年代以来在武汉地区有危害加剧趋势。华南地区的芋疫病(P.colocasiae)危害严重。北京市郊保护地栽培的韭菜疫病(P.porri)危害程度逐年加重。疫病菌的寄生性较强,能为害有叶绿素而生机旺盛的器官,引起植株的根、茎和果实腐烂。被害部边缘不明显,在高湿的状态下病部表面常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或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孢子囊及孢囊梗)。在植株生长期间,孢子囊是主要侵染来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萌发时产出芽管或游动孢子,直接侵入为害。发病后期,在病组织内产生卵孢子,随病株残体遗留在地上越冬,成为下季作物初次侵染原。

疫病菌的菌丝生长发育和孢子囊萌发的最适温度,除番茄晚疫病菌对温度要求均偏低外(菌丝发育适温为20℃,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的适温为12~13℃),其余疫病菌均较高。黄瓜疫病菌发育适温28~30℃,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适温为25~30℃;辣椒疫病菌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适温为25℃,在适温范围内决定疫病发生严重程度和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湿度,凡温暖高湿,或雨季提早,雨量大,雨日多,菜地低洼,渍水,通风不良等,疫病发生严重。防治上宜选用抗病品种。如种子有带菌可疑,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除渍水,保持地面干燥。发病期间喷洒乙磷铝、甲霜灵、瑞毒霉、杀毒矾、波尔多液等杀菌剂。

枯萎病

刀菌为害植株维管束组织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物多数是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多种蔬菜易发生此病。瓜类枯萎病各地均有发生。黄瓜、西瓜发病最重,甜瓜次之,南瓜很少发生。黄瓜年发病率为10~30%左右。严重时可达80~90%,病株多在开花期零星出现,叶片自下而上萎蔫,似缺水状,中午更为明显,早晚尚能恢复,但数日后病株叶片不再恢复,萎蔫下垂。茎基部缢缩,有的病株在病茎表面溢出琥珀色胶质物。根部腐烂。茎基部皮层常呈纵裂状。病茎维管束组织变褐,潮湿时病茎上产生粉红色霉(分生孢子)。尖镰孢菌有许多专化型,在瓜类枯萎病菌中有黄瓜尖镰孢菌(F.oxysporum f.cucumerianum),西瓜尖镰孢菌(F.oxysporum f.niveum),甜瓜尖镰孢菌(F.oxysporum f.melonis)和丝瓜尖镰孢菌(F.oxysporum f.luffae),其致病力差异很大。除瓜类枯萎病外,还有番茄枯萎病(F.oxysporum f.lycopersici)和菜豆枯萎病(F.oxysporum f.phaseoli)发生也很普遍,症状与瓜类枯萎病相似,茎基部维管束组织均呈褐色,地上部叶片自下向上变黄。枯萎病菌在土中的腐生能力较强,能长期在土中存活(黄瓜枯萎病菌为5~6年)。从根部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间侵入,先在薄壁组织,后进入维管束组织导管内生长发育。由于大量菌体阻塞导管,使水分上升受阻,发生叶片萎蔫。病株果实的种子也能带菌。枯萎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发病的轻重决定于初侵染的菌量。连作地菌量多,发病重。土壤线虫因造成根部伤口,为枯萎病菌侵入创造条件,引起并发症状,加重病害的严重度。防治上宜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种子处理。进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低洼地采用高畦栽培。早期用多菌灵、托布津、敌克松等药液浇根。

青枯病

为细菌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病原物是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寄主范围很广,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萝卜、姜等蔬菜都可发生青枯病,其中番茄青枯病为害最严重,是中国南方番茄主要病害之一。苗期一般不发病,多在开花期开始发生,叶片色泽变淡,中午前后呈萎蔫状,傍晚以后恢复。如果土壤干燥,气温高,数日后全株萎蔫死亡。剖切茎基部可见维管束组织变褐,如作横切面检视,常有乳白色粘液溢出(菌脓)。病菌主要在土中越冬。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寄主体内维管束组织的螺纹导管内繁殖,并沿导管向上蔓延,终使导管阻塞或穿过导管侵入邻近的薄壁细胞组织,使病部表面呈褐色条斑。田间病菌主要通过雨水和灌溉水扩散。带菌的马铃薯块茎也是主要的传病来源。高温高湿有利发病。在温度适宜的范围内,久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上升,此病害严重。防治上宜进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调节土壤酸度,抑制病菌生长。改进栽培技术,防止伤根。选用无病种薯(预防马铃薯青枯病)或种姜(预防姜腐烂病)。发现病株应即拔除并在病穴及其周围地面撒消石灰消毒。

病毒病

病原物为病毒。几乎每一种蔬菜都有一种或多种病毒病。病毒病的病原物是在植株体内的专性寄生物,其症状变化很大,即使是同一种病毒,在同一植株上可出现多种症状。病毒病的病状分叶片变色(大白菜病毒病、番茄黄顶病)、畸形(大葱矮缩病、番茄蕨叶病)和枯斑(番茄条纹病)等。在中国,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病毒病发生普遍且严重,华北和东北地区以大白菜被害严重,华南地区以芜菁、芥菜、菜心、白菜发生普遍,发病率一般为3~30%,重病者可达80%以上。番茄病毒病全国都有发生,有的地区常因番茄条纹病失收。病毒病的传染途径有多种,番茄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由汁液接触传染;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由蚜虫和汁液接触传染;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roll virus)也由蚜虫传染,汁液接触不能传染,但病株的薯块带毒。目前还没有化学农药直接杀死植株体内病毒。防治上宜选用无病种苗。防虫避虫,减少传染病毒的机会。提高栽培技术,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和利用弱毒系病毒等。

贮藏期病害

从采收后直至产品出售前发生的病害。在贮藏期病害中,一部分在田间生长期已发生,到贮藏时进一步发展起来,也有一部分在贮藏期间受不适宜的环境影响,或被寄生物侵染为害所产生的病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