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作物产量

的是籽粒,但当作为青饲或青贮作物栽培时,它的全部地上部分都可计算在产量范围内。又如亚麻,既有以收获子实为主的油用亚麻,也有以收获麻皮为主的纤维用亚麻,还有把两者兼收并蓄的兼用亚麻。作物产量的高低,既取决于作物的单株或个体产量的大小,又取决于作物群体产量的高低。因为一般作物生产,都是指在某一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群体生产。20世纪50年代苏联学者А.А.

作物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收获的有经济价值的主要产品重量(一般以公顷产千克数计算),即经济产量。广义的产量指生物产量。如谷类作物、豆类作物油料作物的子实,根茎类作物的块根、块茎;棉花的籽棉、皮棉;麻类作物的麻皮或纤维;甘蔗的茎秆;烟草的叶子;饲料及绿肥作物的地上部鲜茎叶。其他生产部分都是副产品。即使同一种作物,也由于栽培的目的不同,其产量的实质也有所不同。如玉米当作为粮食作物生产时,它的产量指的是籽粒,但当作为青饲或青贮作物栽培时,它的全部地上部分都可计算在产量范围内。又如亚麻,既有以收获子实为主的油用亚麻,也有以收获麻皮为主的纤维用亚麻,还有把两者兼收并蓄的兼用亚麻。

作物产量的高低,既取决于作物的单株或个体产量的大小,又取决于作物群体产量的高低。因为一般作物生产,都是指在某一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群体生产。20世纪50年代苏联学者А.А.尼奇波罗维奇(Ничипоро-вич,1954,1956)曾提出生物产量(biological yield即作物的全部地上部干重,根茎类作物包括地下部主要根茎的干重)和经济产量(economic yield即有主要经济价值部分的干重)的概念,在两者的关系上,有一个经济系数(一般用K来表示),但经济系数是一个相对值,单纯经济系数高的,经济产量不一定高,只有在生物产量高时,经济系数又高的,经济产量的绝对值才高,具体公式如下:

作物产量

上列公式,用经济系数的大小来说明,由生物产量形成经济产量过程中的效率高低。由于原公式用的是干物重,但在实际上一般是用风干重,尚含有9~14%的水分。其后,60年代C.M.唐纳德(DonaId,1962,1963)又提出了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H I)的论点,就其推论的内容和含义来说,基本上和前者相同。

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的大小,不只因作物类型和品种而异,也因栽培技术水平及气候条件和地力条件不同而各有出入。一般情况下谷类作物约在0.30~0.45,高者可达0.50,豆类作物约在0.20~0.30,高者可达0.40。根茎类作物约在0.60~0.75,高者可达0.80左右。籽棉一般在0.30~0.40左右,烟草约0.50,饲料和绿肥作物可达到1.00,即百分之百是有经济价值的收获物。

作物产量的形成,除作物或品种的固有遗传特性外,既有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的影响,也有栽培措施的作用,这三者中如果有任何一方面不相适应,都可构成限制产量的因素。同时,产量的高低也随时代的进展而有所发展和提高。但在作物本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产量也是由某些因素逐步构成的,这叫做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crop yield component)。这种研究分析方法,是20世纪20年代作物育种工作者F.L.恩格尔多夫(Engledow)和S.M.沃德姆(Wadham)1923年提出的,并作为分析产量构成因素的方法来研究作物形成产量的关系。

所谓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即如禾谷类作物在某一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平均有效穗数,每穗平均实粒数以及每粒的平均粒重(通常以千粒重或百粒重来代表,再除以粒数来计算的)乘积,公式如下:

作物产量

即在该类作物中,是以穗数、穗粒数、粒重为主要研究分析对象。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作物补加某些相应的细目。如水稻,就可以用“每穗平均颖花数×结实率”来代表每穗平均粒数。但禾谷类作物都离不开某一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穗数、穗粒数、粒重三者。事实上,这也就是禾谷类作物构成产量的三大因素。

根据具体情况,现把某些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列下:

禾谷类作物 穗数、穗粒数、粒重

豆类作物 株数、株有效荚数、荚粒数、粒重

根茎类作物 株数、株根茎数、根茎重

棉花 株数、株有效铃数、铃重(籽棉重)、衣分(皮棉重)

油菜 株数、株有效荚角数、荚角粒数、粒重

甘蔗 茎数、茎重(含糖率)

饲草、绿肥 株数、株重

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