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马铃薯区划

中国马铃薯区划,分为四个栽培区。北方一作区从昆仑山脉由西向东,经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脉,沿黄土高原海拔700~800米的地区到古长城,为本区南界,直至中国北部国界之间。包括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及辽宁省的大部(除辽东半岛外)地区,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东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以北地区。

以不同地域所形成的栽作类型、马铃薯生物学特性及各地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为依据,找出不同栽培区域的自然分布界线,将全国划分为几个栽培区。为各区马铃薯生产发展方向、增产途径,以及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供依据。

马铃薯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南自18°N的海南省,北至58°N的黑龙江畔,西自75°E的塔里木盆地,东至135°E的三江平原均有栽培,一年四季都有种植。各地的栽培技术和留种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北方的春种秋收一作栽培,又有中原地区的春秋两作栽培;既有南方冬春的两作,又有西南地区一、二作的垂直分布类型。中原二作区,充分利用马铃薯生物学特性并结合当地条件,创造与积累了丰富的马铃薯与其它作物多种多样的间、套、复种的栽培技术经验。西南山区,喜马拉雅山、横断山一带,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区,生育期长(200天左右),雨量充沛,近似于马铃薯原产地的生态条件,种薯和种子均能安全越冬是优质马铃薯的适宜栽培地区。中国马铃薯区划,分为四个栽培区。

北方一作区

从昆仑山脉由西向东,经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脉,沿黄土高原海拔700~800米的地区到古长城,为本区南界,直至中国北部国界之间。包括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及辽宁省的大部(除辽东半岛外)地区,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东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以北地区。无霜期在110~180天之间,年平均温度-4~10℃之间,≥5℃积温在2000~3500℃之间,年降水量50~1000毫米,分布很不均匀。东北地区的西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及中部狭长地带、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黄土高原西北部半干旱地带,雨量少而蒸发量大,干燥度(K)在1.5以上;东北中部和黄土高原东南部则为半湿润地区,干燥度多在1~1.5之间;而黑龙江省的大小兴安岭山区的干燥度只有0.5~1.0。由于本区夏季气候凉爽,7月份平均温度在24℃以下,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故适于马铃薯生育,栽培面积约占全国马铃薯栽培面积的50%左右,所产块茎的种性好,成为中国著名的种薯基地。

本区基本为一年一熟,属春种秋收类型。一般在4月至5月上旬播种,9月至10月上旬收获。适于栽培中熟或晚熟品种,为满足市场及出口需要也栽培一定比例的早熟品种。著名的中、晚熟品种有克新1号、克新2号、克新3号、虎头、跃进、同薯8号、高原7号和固红1号等;早熟品种有克新4号、东农303、北薯1号、春薯1号和辽铃1号等。栽培方式多为垄作,但在干旱地区也有平作,在平原地带宜于机械化栽培。

中原二作区

本区位于北方一作区南界以南,大巴山苗岭以东,南岭、武夷山以北各省。包括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诸省,辽东半岛、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的南部,湖北、湖南两省的东部。无霜期在180~300天之间,年平均温度10~18℃之间,≥5℃积温在3500~6500℃之间,年降水量在550~1750毫米之间,雨量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本区夏季高温,最热月平均温度22~28℃,不适于马铃薯生长,因而于2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收获,作商品薯生产,8月秋播到11月份收获作为留种栽培。春秋二季栽培是本区的基本栽作型。因南北纬度相差15°,播期很不一致,杭州一带为立春(2月初)前后,辽东半岛则为清明(4月初)前后进行春播;北部为8月初,南部为8月底进行秋播。多以早熟品种与棉花及粮食作物间套作。秋播时,播前需催芽(见马铃薯休眠),为防止秋播后薯块霉烂,宜采用小整薯催芽整薯播种的方式。

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

南方二作区

即苗岭、武夷山以南地区,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福建、台湾等省。无霜期在300天以上,最长可达365天。年平均温度为18~24℃,≥5℃的积温在6500~9500℃之间。年降水量在1000~3000毫米之间,但马铃薯在本区系冬作,恰逢旱季,尚须灌溉。一般多利用稻作后的冬闲地在冬、春两季栽培。秋播的在10月下旬播种,12月末至翌年1月初收获;冬(春)播的为1月中旬(2月初)播种,4月上中旬收获。栽培的品种因留种方式不同而异,秋收的薯块作为冬栽薯种用的,宜选休眠期短或易于打破休眠期的品种。一季留种两季用的,则应选用耐贮藏,休眠期长的品种。与其他作物轮作套种时用的,可采用生长旺盛的中熟品种。晚疫病和青枯病是本区两大病害,个别年份或地方,1月下旬因冷空气南下可能发生霜冻。

西南一、二季混作区

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自治区)及湖南、湖北两省的西部地区。无霜期在150~350天,年平均温度0~12℃,≥5℃的积温在2000~8000℃之间,太阳总辐射量在90~190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时数1250~275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在500~1500毫米之间。本区地势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生产上有一作、二作两种类型交错存在。在高原山区多为春种秋收一年一作,而在低山河谷或盆地则行二作栽培,含有中原二作区和南方二作区两种栽作类型。本区马铃薯栽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0%以上,高寒山区适于生产优质种薯,又可利用海拔高度的差异在一乡或一县之内繁殖种薯。在海拔3000米左右,生育期200天以上的云南省山区的种子和种薯可自然安全越冬,实生种子栽培和实生薯利用也有所发展。本区品种资源较丰富,生产上栽培的品种要求高抗晚疫病。本区的主要病害是晚疫病、青枯病和环腐病,局部地区有癌肿病和块茎蛾为害,应加强封锁疫区和控制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