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甘薯种植区

甘薯在中国分布很广。南起的海南省,北到河北、陕西和宁夏等省(自治区),东北伸到黑龙江省东宁和尚志一带,西南至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和云南、贵州省海拔较低的山地均有栽培。此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和田、石河子和吐鲁番,甘肃的武都地区以及西藏自治区的亚东,也有零星种植。全国分为五个产区(见图)。北方春薯区为斜跨东北、华北和西北边缘的一条狭长地带。

甘薯在中国分布很广。南起的海南省,北到河北、陕西和宁夏等省(自治区),东北伸到黑龙江省东宁和尚志一带,西南至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和云南、贵州省海拔较低的山地均有栽培。此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和田、石河子和吐鲁番,甘肃的武都地区以及西藏自治区的亚东,也有零星种植。全国分为五个产区(见图)。

北方春薯区

为斜跨东北、华北和西北边缘的一条狭长地带。北线西起宁夏回族自治区,向东穿过陕西省榆林,入山西省和河北省北部,经承德伸向东北地区,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以南一带;南线西起武都沿秦岭北麓经保定市、天津市到旅大市。本区属季风温带和寒温带,湿润和半湿润气候。除黑龙江省外,全年无霜期为150~210天,年平均气温8~13℃,生育期气温在16℃以上,6月至8月在20℃以上,生育期气温日较差10~15℃左右。全年总辐射量106~134千卡/厘米2,年日照时数2000~2900小时,日照百分率45~66%。年降水量450~750毫米。栽培制度为一年一熟制以春薯为主,生育期130~140天,栽后60~70天有效薯数已基本稳定,100天左右茎叶生长达到高峰,随后薯块迅速膨大。此时北方日照足、温差大,产量较高而稳定。

黄淮流域春夏薯区

本区北线与北方春薯区南线相接,南线从陇南进入河南省沿淮河向东至苏北灌溉总渠。本区属季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全年无霜期180~250天,年平均气温11~15℃,生育期5月至9月份平均20℃以上,生育期气温日较差9~15℃左右。全年总辐射量114~123千卡/厘米2,年日照时数1780~3100小时,全年日照率46~70%。年降水量480~1100毫米,东部偏多,西部较少,雨季多集中于6月至8月份。本区为两年三熟制,春、夏薯并重。春薯生育期150~180天,产量一般高于北方春薯。夏薯生育期110~130天,栽后20天根系基本长成,40天左右有效薯块数基本稳定,70天左右茎叶生长达高峰期。此后,茎叶生长趋于缓慢,生长中心转为薯块盛长阶段。夏薯宜作种薯和食用贮存。实行合理密植,是获得夏薯高产的基本措施。

长江流域夏薯区

指除青海省和川西高原以外的长江流域地区。本区属季风亚热带北部的湿润气候。全年无霜期225~310天,年平均气温13~19℃,6月至9月份平均气温22℃以上,10月份平均比黄淮春夏薯区高2~3℃,生育期日较差8~11℃左右。全年总辐射量83~124千卡/厘米2,全年日照时数1200~2450小时,年日照率27~56%。年降水量780~1800毫米,雨量分布,东部集中于春夏,西部则集中于夏秋。本区总辐射量、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在南北各薯区中最低。栽培制度以夏薯为主,生育期140~170天;本区也有部分春薯。

南方夏秋薯区

位居北回归线以北的一条狭长地带,并包括台湾省嘉义以北的地区。本区属季风副热带中部和南部的湿润气候。全年无霜期290~350天,年平均气温18~23℃,生育期气温日较差7~10℃左右。全年总辐射量103~131千卡/厘米2,年日照时数1500~2140小时,年日照率34~48%,年降水量960~2690毫米。本区北部以夏薯为主,南部以秋薯为主。秋薯栽后20天开始结薯,35天左右有效薯数基本稳定。70天左右茎叶生长达高峰,同时薯块亦加速膨大。栽后90~130天即进入薯块增长盛期。秋薯生育期短,适时早栽,才能获得高产。

中国甘薯分布

南方秋冬薯区

位居北回归线以南的沿海陆地和岛屿,并包括台湾省嘉义以南的地区。本区属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25℃,无霜期325~365天,热季长达8~10个月,生育期气温日较差5~8℃左右,属昼夜温差最小的地区。全年总辐射量114~123千卡/厘米2,全年日照时数1830~2160小时。年降水量1510~2060毫米。本区夏季高温、多雨,秋冬气候较干旱,冬季寒潮侵袭也较频繁,对甘薯生长有一定影响。本区种植秋薯和冬薯均可越冬栽培,实行一年两熟制或三熟制。生长期间除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不足20℃外,其它月份多在20℃以上。冬薯生长过程与其它各季薯差别很大,常因冷害,以致产量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