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竺可桢 (1890~1974)

兴水利,广设气象台。黄土高原区要使农业增产,必须重视水土保持。必须根据不同的自然特点,有重点地分别采取农、林、牧、水的综合治理措施,进行全面规划。 竺可桢 物候学研究是竺可桢的卓越贡献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观察物候的变化,对北京物候观测达33年,倡导组织物候观测网,拟定物候观测方法,指导编印《中国动植物物候观测年报》。发表的物候学论文很多,并于1962年与宛敏渭合著有《物候学》。

中国卓越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教育家,中国农业气象事业的倡导者。浙江绍兴人。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南开大学任教。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之一,并担任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竺可桢毕生倡导气象学为农业服务。早在1921年即倡议增设气象台,阐述合理利用中国丰富气候资源和克服不利气象条件的必要性。1922年专文论述气象与农业的关系,说明气象条件对农业的影响,提出在中国的气候条件下,农业应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指出根据气象条件预报作物产量的重要意义。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论著颇多,50年代曾提醒人们,破坏自然会带来无穷祸害。而开发自然、改造自然,就必须了解自然。他针对中国历史上旱涝灾害严重的情况提出:“旱潦灾荒,须备患于未形,”植森林,兴水利,广设气象台。黄土高原区要使农业增产,必须重视水土保持。必须根据不同的自然特点,有重点地分别采取农、林、牧、水的综合治理措施,进行全面规划。

竺可桢

物候学研究是竺可桢的卓越贡献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观察物候的变化,对北京物候观测达33年,倡导组织物候观测网,拟定物候观测方法,指导编印《中国动植物物候观测年报》。发表的物候学论文很多,并于1962年与宛敏渭合著有《物候学》。在物候学研究中,指出霍布金斯定律的局限性,中国须有各地多年物候资料方能定出适用于本国的物候规律;并且指出山地递温层的出现与定律有矛盾,这对山区气候资源的利用有重要的意义。他很重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用物候预报农时的方法,认为比以季节定农时更为合理。在1964年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一文,阐述了中国丰富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途径。这篇论文对于科学研究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推动全国地理学界和气象学界进一步为农业生产服务起了示范作用。对中国气候变迁问题的研究也是他的重要贡献。自1925年起发表论文多篇,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是他几十年研究工作的结晶。这篇论文根据大量考古、物候、冰川、水文、气象资料和古代文献,探讨了中国历史上温度变迁的规律,得到国内外气象学家的高度评价。竺可桢对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海洋学、冰川学以及沙漠研究均热心推动,还写有大量科学普及文章。

竺可桢等气象工作者的倡议下,1953年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气象研究机构——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气象研究组。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采纳竺可桢涂长望的建议创办农业气象专业。他为建立中国的农业气象、科研、教育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