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收获期预报

针对作物适宜收获日期和收获时天气条件而编制的作物物候期预报。作物收获日期与前期天气条件、作物种类、品种特性以及后茬作物的安排密切有关。收获时天气条件分析不仅取决于天气条件本身,还跟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农事活动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有关。

针对作物适宜收获日期和收获时天气条件而编制的作物物候期预报。作物收获日期与前期天气条件、作物种类、品种特性以及后茬作物的安排密切有关。收获时天气条件分析不仅取决于天气条件本身,还跟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农事活动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有关。作物收获期预报便于生产单位根据当年作物生育进程和天气条件,将收获安排在最有利的时段,既能防止早收造成减产,避免或减轻因不利天气条件对产量和产品质量所造成的危害,又能在收获前作好充分准备,进行农机具准备和劳力安排。此外,对后茬作物的合理布局和品种搭配,也有重要意义。

预报因子

作物收获期的确定,应考虑生物、天气和其他环境、技术因子。一是根据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作物品种:作物适宜收获期往往与作物某个发育期相联系,如谷类作物收获期与黄熟期、棉花收获期与吐絮期相接近。易掉粒的品种,在黄熟期收获为好。二是根据收获前后的天气条件:谷类作物成熟时期遇大风雨天气,会使作物严重掉粒而减产;遇连阴雨天气,子粒霉烂发芽,减产降质。薯类作物受冻,不仅降低食用价值,而且不利贮藏。为了做好预报,要通过调查或试验研究,揭示天气条件对收获的影响,确定不利收获的天气指标。例如早稻收获时,4级以上的大风和5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会明显影响产量。此外,进行收获期预报时还应考虑地形、土壤特性和收获的技术条件等因子。潮湿或灌溉的田地,收获要稍晚些;干燥或无灌溉条件的田地,可提早几天收获。土壤肥力和保水力不同的田块、采用不同的工具收获,收获期也应有差别。如麦类作物用联合收割机比用简单农具收获可晚一些。

预报步骤

首先作出与收获有密切关系的某一发育期(如谷类作物黄熟期、棉花吐絮期等)预报,再根据预先找出的适宜收获的标准与这种作物发育期之间联系的指标(如水稻黄熟后10天左右可收获,小麦在黄熟后2~5天收获,棉花在吐絮后3~5天,可进行第一次采摘等)来估计作物适宜收获期。然后结合影响收获的天气条件指标,对这一时期天气条件作出鉴定,确定灾害性天气出现时段,综合考虑作出适宜收获期及收获时天气条件的预报,提出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