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珠江治理史

珠江流域治河工程的记载,唐宋已经不少,主要是在较富庶的下游三角洲平原。在珠江的三大支流中,以西江水量最大,北、东两江次之。三江均缺乏湖泊调蓄,洪水威胁较大。珠江下游两岸多筑堤围护农田,称基围或堤围,临江的一面即成为江堤。东江下游著名的堤防有:东莞县境,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兴建的福隆堤,博罗县境,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兴建的随龙堤等。

珠江流域治河工程的记载,唐宋已经不少,主要是在较富庶的下游三角洲平原。在珠江的三大支流中,以西江水量最大,北、东两江次之。三江均缺乏湖泊调蓄,洪水威胁较大。珠江下游两岸多筑堤围护农田,称基围或堤围,临江的一面即成为江堤。东江下游著名的堤防有:东莞县境,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兴建的福隆堤,博罗县境,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兴建的随龙堤等。在西北江水系中,高要县北宋至道二年(996年)建金西堤以及南海县相传北宋时建的桑园围等。明清以来下游堤围大量增加。由于河道的淤积,三角洲的延伸和排洪道的缩小,水位逐渐抬升,堤防随之加高。洪灾也多起来。有人统计珠江三角洲自明初至清乾隆时约两年1次水灾,以后至民国平均为1年1次。民国三年(1914年)成立广东治河处(后多次改名),始有专管机构。次年三江下游大水为灾,淹农田650万亩,灾民380万。后来对下游防治意见有:上游水土保持,下游开分洪河道,疏浚河道及整治海口,建水库,修筑及整理基围等等。实际做的,只结合航运疏浚了一些河道,此外,还修建了几个水闸,如东江的马嘶闸,北江的芦苞闸,西江的宋隆闸等,效益并不显著。民国三十六年三江下游大灾,淹农田800万亩,灾民420余万。另外,西江中游广西境内近代水灾也不少,1949年淹农田近400万亩,灾民260余万。西江支流南盘江在云南境内也有洪涝灾害。除水灾外,珠江流域旱灾也不少,除下游基围外,上中游历代也兴建了不少灌溉工程,山区丘陵区以小型陂塘为主,几乎每县都有几十或多至百余处,灌田总数亦可多至数十万亩。大的陂塘,如明代广西阳朔县神陂可灌数千顷,河池县蒋村陂灌田千余顷。另外,引泉水灌田,多的也可灌几千亩。云南南盘江流域则有一些渠系工程,如宜良县引阳宗海的文公渠,始建于明初,民国时改建,灌田3万亩。其余,宜良尚有龙公渠,弥勒县有甸惠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