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水旱灾害

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在还没有系统的气象、水文统计资料之前,关于水旱的记载,散见于各类历代史书、地方志、宫廷档案、实录、碑刻以及其他文物资料中。据历史记载,中国自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发生过较大的水灾1029次,较重的旱灾1056次。据1949年以后统计资料,全国平均每年水旱灾的受灾面积约4亿亩,其中减产三成以上的成灾面积平均每年约1.6亿多亩。

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在还没有系统的气象、水文统计资料之前,关于水旱的记载,散见于各类历代史书、地方志、宫廷档案、实录、碑刻以及其他文物资料中。据历史记载,中国自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发生过较大的水灾1029次,较重的旱灾1056次。据1949年以后统计资料,全国平均每年水旱灾的受灾面积约4亿亩,其中减产三成以上的成灾面积平均每年约1.6亿多亩。在受灾的面积中,旱灾3亿亩,水灾1亿亩,在成灾面积中,旱灾1亿亩,水灾0.6亿多亩。

水旱灾害分布特点 中国的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和季风等因素影响,地区分布差异大,年际变率大,年内季节分配不均。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将近一半国土的降水量少,气候干燥,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雨季比较集中,雨带由南向北逐渐推移。东南各省的多雨季节在不同地区分别为3~6月或4~7月,占年降水量的50~60%。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地区,6~9月为雨季,四个月的总雨量占年降水量的70~80%,在雨季中常有暴雨,易于造成洪涝灾害。其他季节,因雨水少,易于发生干旱,而南方沿江各省易伏旱。季风的强弱,进退早晚和持续时间历年不同,影响江淮流域的梅雨期。梅雨期延长则往往发生洪涝(如1954年),梅雨期缩短或出现空梅(如1978年)则形成干旱。有的年份,还会出现南涝北旱或北涝南旱。在一个地区,也常有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的现象。夏、秋季的台风,也影响较大,沿海各省常因登陆台风暴雨成灾,及时的台风雨能解除南方的伏旱,台风雨过少,会使伏旱加重。

黄淮海平原则出现旱和涝都比较频繁。华南地区雨季长,登陆台风次数多,洪涝机会较多,但在秋、冬、春季也常出现旱情。长江流域发生全流域性的旱、涝机会不多,往往上游地区旱多于涝,中游地区旱稍多于涝,下游地区受台风影响,涝稍多于旱。西北地区和云贵高原主要是以旱为主,东北地区是西部易旱,东部易涝。

旱灾 波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有时可达数月,甚至连旱几年,对农业生产威胁最大。自16世纪至19世纪的400年间,全国出现受旱范围在200个县以上的大旱有8年,如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1671年(清康熙十年)、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1856年(清咸丰十年)和1877年(清光绪三年)。其中有的数年连旱,例如1640年大旱,起于1637年,有的地区持续甚至6年。据记载,这次大旱“京师、河北、河南、山东、山陕皆大旱,树皮食尽,人相食。”20世纪以来,则以1920年、1921年、1928年、1934年和1942年旱情严重。1928年华北、西北、西南有13省525个县遭旱,灾民达1.2亿人。1949年以来,干旱重的年份是1959、1960、1961、1966、1972和1978年,以1972年和1978年为最严重。1959至1961年三年连续干旱。1972年全国大部地区少雨干旱,一些河流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枯水情况,全国受旱面积4.6亿亩,成灾2.04亿亩。1978年北方春旱范围广,南方伏旱严重。长江中下游和淮河(1~10月)水量出现有水文记载以来40~50年间的最低值。这一年全国受旱面积达6亿亩。这两次大旱,其范围和程度都相当于甚至超过有记载的历史上的大旱。

水灾 包括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和辽河等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地区,其中以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重。这些地区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经济文化发达,地面高程大部分在江河洪水位以下,主要依靠堤防防护安全,一旦洪水超过设防标准,堤防失守,造成的损失极大。山洪暴发、沿海地区海潮、海啸以及水利工程溃决等也都可能造成洪涝灾害。此外,由于地势低洼,降水超过农田排水标准,造成雨涝成灾。

中国历史上主要水灾情况见表

中国历史上主要水灾情况

1949年以后,洪涝灾害严重的年份有1954年,其次是1956年、1975年、1981年。还有严重北涝南旱的1963年和南涝北旱的1980年。1954年长江、淮河发生特大洪水,全国水灾受灾2.4亿亩,成灾近1.7亿亩,为最严重的一年。1963年8月上旬海河流域连降暴雨,强度之大,范围之广,为有水文资料以来最大的。1975年淮河上游洪汝河、沙颍河水系发生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加上管理不善,致使两座大型水库洪水漫顶垮坝,造成严重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江河治理,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了水文、气象系统观测和分析,灾害的预报和通讯联系工作,防汛、抗旱部门得以及时掌握灾情的发生、发展变化,制定防灾、抗灾措施。对减轻洪涝灾害、战胜干旱,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