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古代运河

中国古代人工开凿或整修的沟通水系的通航河道。江、淮、黄间的古运河 中国早在春秋时(公元前770~前476年)就出现了不少运河,例如:吴国境内有太湖通长江的运渠,后来演变成江南运河;楚境内有沟通江、汉和中间各湖的运河,后来虽多次变改,还是可以通航。有确切年代(公元前486年)记载的是吴人沟通江、淮开的邗沟,接着又开了沟通济水、泗水的菏水,他们可由江经邗沟入淮,入泗,由菏水入济水,通黄河。

中国古代人工开凿或整修的沟通水系的通航河道。

江、淮、黄间的古运河 中国早在春秋时(公元前770~前476年)就出现了不少运河,例如:吴国境内有太湖通长江的运渠,后来演变成江南运河;楚境内有沟通江、汉和中间各湖的运河,后来虽多次变改,还是可以通航。有确切年代(公元前486年)记载的是吴人沟通江、淮开的邗沟,接着又开了沟通济水、泗水的菏水,他们可由江经邗沟入淮,入泗,由菏水入济水,通黄河。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中期魏国开鸿沟,东北通济水,东南通颍水、涡水入淮,东过彭城自泗入淮。最后一支演变为后来的汴渠。济水南北朝时(420~589年)还可通航。北宋修广济渠也利用它的一段。

海滦河通珠江的航道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修灵渠,这时北自黄河,南到珠江可以通航了。西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由长安到潼关附近,在渭河南面修平行的漕渠,隋代重修,称广通渠。东汉末曹操(在3世纪初)由黄河向北开白沟、平虜渠、泉州渠;新河和利漕渠等一系列运河,沟通了黄河和海河、滦河水系间的运道。这时已经可以从滦河通航珠江了。魏、晋、南北朝时(220~589年)从长江通巢湖,南淝水转东淝水常为水运活动路线;另由泗水北上通汴水或北通济水、黄河,也部有一些较短运河。

隋唐大运河 隋炀帝(在7世纪初)改汴渠为通济渠,直接通淮,也叫汴渠:还整修邗沟和江南运河,直到余杭郡(今杭州);又从黄河向北开永济渠通涿郡(治蓟城,今北京),渠的南段大致相当于古白沟和今卫河。隋代运河航道较前代整齐广大。唐代改修隋广通渠,并自长安向西开升原渠通航至水(千河)。北宋运河,北宋以开封为中心,除汴渠横贯东西外,南向有蔡河、惠民河,东北向有广济渠等。宋代运河上的工程有闸、堰、涵洞、渡槽、水柜、护岸等,至迟在北宋雍熙元年(984年)淮扬(淮阴至扬州)运河上已出现了现代型的船闸。

京杭运河 金代曾开中都(今北京市)至通州间的闸河,元代开通了京杭运河,所开新河段有山东境内的济州河、会通河和大都(北京)至通州的通惠河,但未充分利用。明成祖迁都北京,重开会通河,建立严密的管理制度,明、清漕运主要依靠这条运河。它才成为南北通衢。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和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为了避免经过黄河的一段运道,开了从夏镇(今微山县)至清口(今淮阴北)的泇运河和中河,运河完全脱离了黄河,仅在清口交叉。直到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入大清河,运河不能畅通,又值海运渐多,运河到清末就废弃了。仅江南段、淮扬段和河北省的南北运河尚可通航。

京杭运河长1700余公里(见图),汉唐运河自宝鸡至杭州长短也差不多,是中国历史上的两条大运河。